德系Panzerkampfwagen IV Ausführung H,即四號坦克H型,是四號中型坦克系列的第八個變型。在1.41更新之前的“地面部隊封閉測試”中引入,歷史和全真模式下戰(zhàn)斗權重為3.7,在街機娛樂模式則為4.0。

在二戰(zhàn)的激烈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德軍對坦克的性能要求不斷提高,便在四號坦克G型的基礎上進行增強,改成后的版本便是四號坦克H型。在火力上,雖然兩個型號都裝備了75毫米KwK 40坦克炮,但H型采用了L/48倍鏡的火炮,相比G型部分使用的L/43倍鏡裝炮炮管更長。在防護方面,H型相對于G型最大的特征是加裝了炮塔的附加間隙裝甲以及車體的側裙板,這大大提高了對聚能裝藥彈的防護效果;同時,其指揮塔上的車長艙門由兩片改為單片開啟式,天線由車體右側改為安裝在車體左側最后方,車體側裝甲上的觀察窗和炮塔后方的沖鋒槍射擊孔取消,因為加了附加裝甲。

而在機動方面,四號坦克H型沿用了G型的邁巴赫HL 120TRM發(fā)動機,但由于新的終傳動增大了齒輪比,H型的最高時速下降到38千米每小時。此外,部分四號坦克H型采用了一體式80毫米裝甲,并采用了大型化的C型牽引機座。它于1943年3月開始生產并陸續(xù)投入戰(zhàn)場,一直生產到1944年7月,其總生產量達到3774輛,是四號坦克系列中產量最大的一種。

1943年9月,最早是在意大利薩萊諾前線,第16裝甲師第二裝甲團裝備的四號坦克H型參與了戰(zhàn)斗;1943年8月,在蘇聯(lián)奧廖爾方向,第四裝甲師第35裝甲團裝備的H型與蘇軍作戰(zhàn)。不過參與率最高的是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后,四號坦克H型在西線與盟軍作戰(zhàn),由于盟軍在海空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以及強大的地面火力,德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仍然給盟軍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與此同時的東線,H型繼續(xù)與蘇軍作戰(zhàn),參與了多次防御作戰(zhàn)和反擊行動。然而,隨著蘇軍新型坦克的大量投入,以及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fā)展,H型逐漸處于劣勢。

到了戰(zhàn)爭末期,四號坦克H型仍然是德軍裝甲部隊的重要裝備之一。在波蘭的耶德瓦布內,1945年春季,還有四號坦克H型在作戰(zhàn)。但由于戰(zhàn)爭形勢的惡化、資源的匱乏以及盟軍的空襲等因素,H型的生產和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性能也逐漸難以與盟軍和蘇軍的新型坦克抗衡。該型號的大部分也在戰(zhàn)爭中被擊中、難以維修或繳獲后摧毀而損失。

不過,仍有少量的四號坦克H型存留至今,比如在法國的overlord博物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要塞、西班牙迭戈·波爾塞洛兵營和德國德累斯頓軍事博物館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