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在淄博市新東升·福園小區(qū),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現場新聞發(fā)布會,邀請山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主要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出臺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支持高品質住宅建設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fā)布會后,組織記者進行了現場采訪。



中國日報記者:
“好房子”要有好的規(guī)劃設計。請問,在提升“好房子”規(guī)劃設計水平方面,《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有哪些新的舉措?

段秀銘:為推進“好房子”建設,全面提升居住品質,促進房地產轉型升級,圍繞“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理念,省自然資源廳持續(xù)優(yōu)化規(guī)劃服務保障,提升居住空間多樣性,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的居住需求。此次發(fā)布的《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從四個維度對住宅區(qū)規(guī)劃設計進行系統(tǒng)性升級。
一是優(yōu)化空間格局。提出住宅小區(qū)規(guī)劃要充分考慮與周邊環(huán)境、建筑的關系,建筑形態(tài)要注重地域歷史文化傳承,突出當地文化特色,建筑群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空間序列,避免單一化或極端高差,營造豐富多彩的空間形態(tài)。
二是升級交通組織。提出要構建“雙安全+雙便利”交通體系,地上地下雙軌家流線實現人車分流,主入口設置10米緩沖帶并合理布置快遞區(qū)等功能空間。車位配建標準不低于1.2輛/戶,合理規(guī)劃獨立電動自行車充電區(qū)并覆蓋視頻監(jiān)控。動態(tài)交通設計兼顧急救、物流等特殊車輛需求。
三是全齡友好配套。提出要結合綠化景觀,合理設置兒童娛樂、老年人活動、居民健身等室外場地。公共服務設施覆蓋文體休閑、鄰里社交等多元場景,充分利用風雨連廊、架空層、下沉庭院、屋頂花園等多種形式的公共空間,設置休憩交流設施,滿足居民休閑娛樂需求。
四是營造綠色生態(tài)。提出景觀設計要融合功能設施與季相、色葉變化,構建多層級搭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綠地常綠植物占比不小于30%,每百平方米綠地喬木數量不小于3株,植物與建筑的最小間距應滿足建筑對通風、采光、消防的要求。
在這方面,淄博市就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涌現出一批“好房子”項目,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比如,此次發(fā)布會所在的福園,以創(chuàng)新破局城市更新老大難。將還遷房、市場房以及人才房納入一個社區(qū),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標準;將社區(qū)花園抬高6米,形成既開放又私密的立體社區(qū);將拆遷范圍擴大至世紀路沿線,并堅持沿世紀路向東退后90米,形成2萬多平方米城市廣場。項目同時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高品質住宅試點項目”和“淄博市首批高品質住宅試點項目”。

淄博市民劉欣雨:
我是一名淄博市民,我們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家里有老人也有孩子。想問下,山東在保障“一老一小”對“好房子”的需求方面,都將采取哪些實在的措施?

麻鵬飛:《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在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全齡友好、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針對老年人和兒童兩大特殊群體,通過系統(tǒng)性規(guī)劃與創(chuàng)新設計,全面提升居住安全性與便利性。主要提出以下措施,全鏈條保障“一老一小”生活品質。
一是智慧安防與無障礙通行協(xié)同提升。小區(qū)全面推行人車分流設計,降低交通安全風險;歸家動線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tǒng),實現無接觸通行。同時,打造連貫的無障礙通道,單元入口采用平坡入戶設計,關注防摔、防撞、避免磕碰的細節(jié)措施,確保老年人與兒童通行無障礙。
二是需求導向型配套設施集約共享?!渡綎|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強調以居民實際需求為核心,構建“基礎+特色”復合型配套體系。在基礎保障方面,按社區(qū)人口密度規(guī)劃兒童日托中心、健康自檢區(qū)等剛需設施,滿足全齡群體日常需求。在特色功能上,設置共享廚房、工具漂流站、冥想空間等創(chuàng)新場景,通過空間分時復用實現“一室多用”。比如,風雨連廊兼具通行與休憩功能,下沉庭院可轉化為社區(qū)市集或文化活動場地。同時,配套智慧快遞柜、智能充電站等設施,并預留30%彈性空間適配未來需求變化,實現功能集約化、服務精準化與資源高效化。
三是景觀療愈與鄰里交互空間融合。突破傳統(tǒng)綠化單一觀賞功能,打造多層級景觀體系,增加鄰里交流空間。通過提升綠地率、優(yōu)化植物配置,營造兼具生態(tài)性與參與性的宜居環(huán)境,助力老年人與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四是全齡友好設計嵌入生活細節(jié)。住宅室內強化自然通風與采光,增設隔音降噪措施,提升居住舒適度。衛(wèi)生間預留適老化改造條件,加裝防摔扶手、緊急報警裝置;收納空間系統(tǒng)性優(yōu)化,兼顧實用性與安全性。彈性空間配置方面,通過設計大空間結構體系,實現彈性利用,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減少建設成本。針對不同階段使用需求(如家庭結構變化),支持靈活調整室內布局。
五是居家養(yǎng)老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升級。響應國家政策,依托“齊魯紅色物業(yè)”平臺,拓展社區(qū)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等居家養(yǎng)老服務場景,提供遠程醫(yī)療、家政服務、代管代維修等增值服務,推動“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實現集約利用、共享共建、彈性配置、錯位布局、分時使用,切實滿足老年人居家養(yǎng)老需求。
通過上述措施,將對“一老一小”的關懷貫穿住宅建設全生命周期,以達到安全性、便利性、幸福感全面提升的目標。

香港大公文匯記者:
“好房子”質量是關鍵,請問,山東此次出臺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在提高新建住宅的質量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如何推動相關要求落實落地?

李偉:《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以提升住宅質量為核心目標,從結構安全性、耐久性到質量易發(fā)問題防治及居住體驗等多方面入手,通過設計、施工、查驗交付到物業(yè)運維,全面提升新建住宅的整體品質。
首先,聚焦結構安全,提高設計標準。一是建筑結構的設計工作年限按照70-100年進行耐久設計,確保住宅在長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二是高層住宅建筑外墻優(yōu)先采用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或干掛技術,既能提升保溫性能,同時減少外墻保溫脫落、開裂、滲漏的風險,增強建筑耐久性。三是建筑結構與建筑設備管線分離,便于后期維護和改造,提升住宅的靈活性和可持續(xù)性。
其次,直擊質量易發(fā)問題,細化防治措施。項目開工前應編制住宅工程質量易發(fā)問題防控任務書,對隔聲差、反味串味、滲漏、開裂等質量易發(fā)問題,明確具體技術路徑和解決措施。一是針對隔聲降噪,要求分戶墻應采用不小于200mm厚的混凝土墻體;樓板應設置厚度不小于10mm的隔聲墊,樓地面與墻面交界處應設置豎向隔聲墊;排水立管應采用低噪聲管材并包覆隔聲材料;設備主機應安裝在遠離臥室的區(qū)域,外機基座應加裝橡膠減震墊。二是針對衛(wèi)生間反味、廚房串味,要采用具有防臭、防蟲、防溢流、防干涸功能的地漏,衛(wèi)生器具管道設排水彎;排煙道采用機制一體化裝配式煙道,層間采用剛性承托支撐,外側滿掛熱鍍鋅鋼絲網。三是針對滲漏,要求涉水房間及屋面應進行基層、防水層、面層三次蓄水試驗檢測;有防水要求的房間墻體混凝土坎臺高度不低于完成面200mm;管道根部、陰陽角等特殊部位應增設柔性防水加強層;外窗洞口窗臺宜采用止水企口工藝,外窗安裝完成后進行壓力淋水試驗。四是針對開裂,砌筑墻體應按要求設置構造柱或抱框柱,配電箱應采用預制成型構件;車庫地坪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C30,厚度不應小于100mm,并設置抗裂鋼筋網或摻加抗裂纖維。
第三,嚴控施工環(huán)節(jié),建立溯源機制。一是推進綠色化發(fā)展,項目推行綠色施工,使用5種及以上綠色建材認證的材料和部品,保證綠色建筑品質。二是推動智能化轉型,倡導智能建造,施工過程采用建筑智能機器人,確保建造效率更高、更好。三是推進可視化驗收,實施樣板引路制度,對涉及質量易發(fā)問題主要防控措施的隱蔽工程實施舉牌驗收,確保細節(jié)精準把控、質量全程無憂。
第四,完善交付保障,提升交付標準。一是在交付前,嚴格落實分戶驗收、“先驗收、后交付”制度,建設單位邀請購房人提前查驗房屋質量,做到質量隱患問題早發(fā)現、早整改。二是在交付時,建設單位應提供商品住宅使用說明書和質量保證書,便于購房者裝修時使用。三是交付后,嚴格履行保修責任,認真落實延長質量保修期和巡檢制度,保障購房者權益。
以上措施不僅提升了住宅的居住品質,也增強了住宅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適、綠色、健康的居住環(huán)境。
(大眾新聞記者 程文琪 攝影 李亞平 崔晗 策劃 陳巨慧 李欣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