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塊曾經(jīng)在國際舞臺上風光無限的島嶼,如今在“外交”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從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時擁有52個“邦交國”,到如今只剩下13個,臺灣的“邦交國”數(shù)量可以說是一路狂跌,堪稱一部“外交”崩潰史。那么,臺島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喪失上百個“邦交國”的呢?

要說臺灣“外交”崩潰的起點,得從1949年講起。那年國共內(nèi)戰(zhàn)打完,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還對外宣稱自己是全中國的合法代表。

當時,大陸剛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社會還沒完全認清局勢,臺灣靠著冷戰(zhàn)初期西方陣營的支持,確實拉攏了一堆“邦交國”,數(shù)量一度達到52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大國,都跟臺灣保持著外交關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lián)第一個跳出來承認,還跟臺灣斷了交。緊接著,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跟蘇聯(lián)站隊,與臺灣說拜拜,轉(zhuǎn)頭跟大陸建交。到1950年代初,臺灣的“邦交國”就從52個掉到了38個。這波斷交潮來得快準,臺灣還沒緩過神,國際地位就已經(jīng)開始搖晃了。

冷戰(zhàn)格局逐漸成型后,美國為了對抗蘇聯(lián),帶著西方國家繼續(xù)撐著臺灣。但隨著時間推移,大陸在國際上的聲音越來越響,臺灣的“合法代表”身份開始站不住腳。

1971年,對臺灣來說是個分水嶺。這一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被一腳踢出了聯(lián)合國。這事兒對臺灣的“外交”簡直是釜底抽薪。

在這之前,美國其實還想救臺灣一把,提出過一個“雙重代表權(quán)”的方案,意思是讓大陸和臺灣同時在聯(lián)合國有個席位。但這提案壓根沒什么支持,西方國家里不少已經(jīng)開始傾向大陸,連美國自己到最后也沒全力推。1971年10月25 2758號決議一通過,臺灣直接丟了聯(lián)合國席位,從此在國際組織里沒了正式身份。

臺灣的“邦交國”開始像漏氣的皮球一樣,一個接一個跑路。1971年之前,臺灣還有30多個“邦交國”,但決議一出,很多國家覺得跟臺灣保持關系沒什么意義了,轉(zhuǎn)頭就跟大陸建交。到1970年代末,臺灣的“邦交國”數(shù)量已經(jīng)跌破30個。這次打擊不光是數(shù)量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臺灣徹底意識到,國際社會的主流已經(jīng)不認它了。

丟了聯(lián)合國席位后,臺灣當局慌了神,開始使出“金元外交”這招,就是拿錢買“邦交國”。臺灣知道自己國際地位不保,就開始用經(jīng)濟援助、基建項目甚至直接給現(xiàn)金的方式,拉攏那些小國或者窮國,試圖保住“外交”臉面。

1992年,臺灣搞了個“海外合作發(fā)展基金”,規(guī)模達到10億美元,專門用來援助中南美洲、非洲這些地方的國家。像什么建學校、修路、給貸款,只要你跟我保持“外交關系”,錢不是問題。這招還真管用,臺灣的“邦交國”數(shù)量穩(wěn)住了,甚至還小幅回升到30個左右。

但這招燒錢燒得太狠了。臺灣經(jīng)濟體量本來就不大,根本扛不住這么玩兒。更何況,這些“邦交國”大多是窮得叮當響的小國,胃口還越來越大。臺灣這邊給錢給得心疼,那邊還不一定領情。等中國大陸經(jīng)濟崛起后,這些國家一看,跟大陸建交能拿到的好處更多,立馬翻臉不認人。金元外交到最后,成了臺灣自己挖的坑,既沒保住“邦交國”,還把自己的財政拖得夠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90年代以前,臺灣還能靠著美國撐腰,在西方陣營里混得下去。但冷戰(zhàn)一完,國際格局變了,美國不再需要臺灣當反共的前哨站,很多國家開始重新盤算跟大陸和臺灣的關系。

這時候,中國大陸的經(jīng)濟開始起飛,尤其是2000年以后,GDP蹭蹭往上漲,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相比之下,臺灣的經(jīng)濟增長慢下來了,拿不出更多錢跟大陸拼“援助戰(zhàn)”。結(jié)果就是,那些原本靠臺灣援助過活的小國,紛紛倒向大陸。

2000年陳水扁上臺時,臺灣還有29個“邦交國”。他想搞“外交突破”,結(jié)果適得其反,到2008年卸任時,丟了9個“邦交國”,只剩23個。到了2016年蔡英文上臺,又趕上大陸“一帶一路”搞得風生水起,臺灣的“邦交國”更是雪崩式減少。

2016年到2023年,又走了9個,如今只剩13個。這期間,像巴拿馬(2017年)、洪都拉斯(2023年)這些國家,跟大陸建交后拿到的投資和援助,遠超臺灣能給的。國際形勢一變,臺灣的“外交”基本沒得玩了。

經(jīng)濟因素是臺灣“邦交國”流失的硬核原因。臺灣的“邦交國”大多是什么樣的國家?基本都是些小島國或者經(jīng)濟落后的地方,比如太平洋的瑙魯、圖瓦盧,或者中美洲的伯利茲、危地馬拉。這些國家跟臺灣保持關系,圖的不就是錢嗎?但大陸崛起后,這盤棋完全變了。

大陸的經(jīng)濟體量和援助能力,早就把臺灣甩得遠遠的。比如2017年巴拿馬跟大陸建交后,中國企業(yè)在巴拿馬投了大把基建項目,還擴大了巴拿馬運河的合作。2023年洪都拉斯跟大陸建交,大陸直接承諾投幾十億美元,幫它建水電站和高速公路。金元外交玩到最后,臺灣發(fā)現(xiàn)自己壓根玩不過大陸。

臺灣“邦交國”流失還有個根本原因——國際社會普遍認“一個中國”。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原則從1970年代開始,慢慢成了國際共識。

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都承認了這原則,雖然還跟臺灣保持非官方關系,但外交上已經(jīng)不認“中華民國”了。其他國家更不用說,到現(xiàn)在,全球190多個國家里,跟大陸建交的有180多個,跟臺灣保持“外交關系”的才13個。

很多國家跟大陸建交時,第一件事就是跟臺灣斷交,因為大陸明確要求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不接受腳踩兩條船。

“邦交國”越丟越多,臺灣內(nèi)部也坐不住了。有人開始反思,覺得金元外交這條路走不通了,燒錢沒效果,還不如跟非“邦交國”搞點實質(zhì)性的經(jīng)濟合作。還有人覺得,臺灣得認清現(xiàn)實,回到“一個中國”框架下,跟大陸談談條件,爭取點國際空間。

但問題在于,臺灣當局,尤其是民進黨上臺后,死咬著不承認“一個中國”,還想靠美國撐腰。這思路在島內(nèi)爭議不小,有人覺得這是自找死路,有人覺得這是保尊嚴。結(jié)果呢?“邦交國”還是照丟不誤,國際地位還是照降不誤。內(nèi)部吵得再兇,改變不了外部的大勢。

照這趨勢看,臺灣的“邦交國”遲早得清零。大陸的影響力只會越來越大,那些剩下的13個小國,遲早也得掂量掂量跟大陸建交的好處。像2023年洪都拉斯跑路后,島內(nèi)就有人預測,下一個可能是危地馬拉或者巴拉圭,因為這倆國家跟大陸的貿(mào)易已經(jīng)熱火朝天了。

臺灣要想保住點國際空間,光靠美國撐腰不夠,得面對現(xiàn)實,跟大陸談談。不然,外交上只會越來越孤立,13個變10個,10個變5個,最后剩0個,不是什么稀奇事兒。

臺灣“外交”崩潰史,說白了就是一部從高光到落寞的縮水史。從1949年的52個“邦交國”,到現(xiàn)在的13個,背后是國際形勢的翻天覆地,是大陸經(jīng)濟的強勢崛起,也是臺灣自己策略的失誤。聯(lián)合國席位丟了,金元外交砸錢砸不出出路,國際社會認“一個中國”,這些因素疊一塊兒,臺灣的“外交”想不崩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