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龔雪 通訊員 李一凡

4月16日,信陽市浉河區(qū)的茶山仍沉浸在一片春意盎然的繁忙中。每年3月至5月,這里的萬畝茶園便迎來最熱鬧的時節(jié)。晨光微露時,采茶工的身影已在翠綠茶壟間穿梭,挎著竹簍的游客也加入其中,指尖輕捻嫩芽,體驗春茶采摘的樂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新茶村經理郝茜茜告訴記者,該景區(qū)在清明假期期間,接待游客量達15.6萬人次,4月5日一天超過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 260 萬元。游客們在這里不僅能漫步茶園棧道、參觀茶博物館,還能品嘗到新式毛尖茶飲和毛尖冰激凌,夜晚則住在茶園民宿,感受“推窗見茶山,夜伴茶香眠”的悠然。

“早就聽說過這兒的風景很美,特意帶家人過來感受一下。讓孩子親手摘茶葉,這可比在家玩手機有意義多了!”市民張超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的場景在浉河區(qū)并不鮮見,何家寨露營基地、孔雀島等景點同樣游人如織,茶山露營、茶宴體驗成為游客的必選項,許多家庭甚至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前來“打卡”。

距離文新茶村不遠的郝家沖村,農家樂老板葉建晴的灶臺從清晨便熱氣蒸騰。土豆燜雞、老鴨湯的香氣彌漫在院子里,餐桌從早到晚幾乎沒有空位。“采茶季的客房和餐飲得提前預訂,忙不過來時還得把客人介紹給鄰居家。”葉建晴笑著說,依托茶園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茶農們不再局限于種茶賣茶,而是開起民宿、辦起農家樂,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游飯”。

游客的熱情背后,是浉河區(qū)多年深耕茶旅融合的成果。作為信陽毛尖的核心產區(qū),當地將63.5萬畝茶園與旅游深度綁定,修建全長44.6公里的茶源綠道,串聯起“五云兩潭一寨”八大名山頭,沿線布局茶莊園、露營基地和旅游研學線路,形成“半小時美好生活圈”,帶動沿線70%的群眾實現增收致富,茶農戶均年收入達15萬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非遺文化也為茶旅注入新活力,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后,茶博物館、毛尖盞藝術館的研學體驗項目吸引大量青少年參與,游客王先生帶著孩子體驗制茶盞后感慨:“孩子以前只知喝茶,現在懂了每一片茶葉背后的匠心。”

據統(tǒng)計,浉河區(qū)茶葉產量達5.7萬噸,涉茶綜合產值突破117億元;文旅產業(yè)同樣增勢迅猛,僅清明假期三天,環(huán)湖區(qū)域車流量達 9.6 萬車次,旅游人數較上年同期實現翻倍,浉河港、董家河、譚家河等地茶旅體驗備受歡迎,外地游客占比超過 90%。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文旅多業(yè)態(tài)深度融合,重點培育‘游信陽 品毛尖 八道山頭九道灣’文旅IP,持續(xù)完善全區(qū)‘吃、住、行、游、購、娛’功能,著力打造文旅‘新亮點’,拓寬發(fā)展‘新空間’,更好滿足游客消費需求。隨著旅游公路‘六大環(huán)線’的建設,更多藏在深山的茶村將融入全域旅游版圖?!睕负訁^(qū)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浉河區(qū)以“一片葉子”撬動全域茶旅融合,通過資源整合、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品牌塑造和鄉(xiāng)村振興聯動,實現了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編審:孫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