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表妹的婚宴賬單讓我徹夜難眠,26歲的李婷握著手機的手微微發(fā)抖,屏幕上是銀行發(fā)來的消費提醒:婚宴尾款需補交6800元。這場原定20桌的婚禮,最終硬生生多出3桌‘親戚特供席’。

民政局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國婚宴平均成本已飆升至8.6萬元。李婷的遭遇不是個例,在#隨禮刺客#話題下,3.2億閱讀量里充斥著‘200元帶全家蹭席’‘打包整只龍蝦’的奇葩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婚宴當天,二叔一家踩著吉時進場。8口人浩浩蕩蕩占滿預留的主桌,12歲的堂弟直接把轉盤上的鮑魚轉到面前?!⑿偶t包到賬200元’的提示音,在每桌標配3988元的宴席間顯得格外刺耳。

中國社科院《人情消費調查報告》揭露,78%的年輕人遭遇過‘紅包縮水’。更離譜的是,有人把婚宴當成自助餐,帶著保鮮盒來打包硬菜。李婷親眼看見三姨奶把未拆封的佛跳墻裝進塑料袋:‘帶回去給狗加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司儀宣布新人敬酒時,李婷端著酒杯的手突然轉向收銀臺。‘那三桌消費請找穿紅毛衣的女士結算’,她對經(jīng)理輕聲說。監(jiān)控畫面記錄下二嬸掏錢時抽搐的嘴角,8部手機輪流掃碼才湊齊飯錢。

《當代青年婚戀觀白皮書》顯示,超過60%的新人開始采用電子請柬備注‘謝絕空降’。在江蘇某酒店,甚至出現(xiàn)掃碼入座的智能宴席系統(tǒng)。當人情變成算計,那些打著親情旗號的饕餮盛宴,最終涼了誰的心?

李婷把二叔家的轉賬記錄設為朋友圈背景,鮮紅的數(shù)字像道警示牌。當隨禮變成生意,當祝福淪為交易,我們是否正在親手埋葬最后的人情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