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篇我們講的四個哲學流派外,在蘇格拉底之前還有其他幾個哲學門派(或觀點),主要包括包括多元論、原子論以及智者學派。
01多元論學派
經過愛利亞學派對自然哲學的批判,自然哲學開始了從單一本源到多元素構成的轉向,改用多種元素共同作用來解釋萬物的生成變化,因此這部分自然哲學家也被稱作多元論者。
除此之外,為了解釋芝諾提出的動與靜的關系,多元論者也不再把物質的生成變化當作存在的前提,開始探討運動的原因,將運動變化本身當作哲學探討的一種對象。
多元論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多元論者,他繼承了愛奧尼亞學派的自然元素本源論,但他認為構成物質的本源不是單一物質,而是有多種基本元素,恩培多克勒將這些基本元素稱為“根”。

恩培多克勒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四根組合分離導致萬物的生成和消亡,不同的事物按照四根不同的比例組合形成。
他認為,萬物生成變化,但四根的總量始終保持不變,每一個“根”都是單獨的個體,是“一”,眾多的一組合在一起,產生了可感萬物,萬物消解復歸于眾多的“一”,整個世界就處于一與多的永恒循環(huán)之中。這樣,恩培多克勒就通過“根”與萬物的分合轉化,將巴門尼德割裂的一與多重新統(tǒng)一了起來。
然而這四種元素雖然是物質的本源,然而自身卻沒有分合的能力,因此萬物的運動變化需要引入四根之外的原因。于是恩培多克勒基于四根學說又提出了另外兩種外因——“愛”和“恨”。
愛是一種親和的力量,四根靠愛的力量組合成萬物。恨則是一種離散的力量,在恨的力量作用下四根分離導致事物的消亡。愛與恨,交互作用,此消彼長,由此形成了萬物流轉、興衰變化。由此可以看出,恩培多克勒實際上提出的是六因說,即四個內因(四根)和兩個外因(愛與恨)。

四根是組成事物的物質本源,愛與恨是物質產生生滅變化的原因和作用力,這種物質與作用力相互分離,相互作用的思想具有十分超前的科學思辨精神。
恩培多克勒在認識論上也提出了自己獨有的觀點,他認為所有事物都存在某種流射物,不同的流射物進入相對應的感官通道,便形成了感覺?!拔覀冇猛羴砜赐粒盟畞砜此?,用氣來看明亮的氣,用火來看耗散的火,用愛來看愛,用可怕的恨來看恨?!被诖?,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類相知”說。即感官只能感知對應的感覺(流射物),相異的感覺(流射物)是無法通過感官把握的,比如我們無法用眼睛去聽,用耳朵去聞。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第一次將感覺經驗作為認識事物的對象,但他沒有進一步對感覺和觀念作出區(qū)分,更沒有將感覺如何形成觀念納入思考范圍之中,所以對于認識論的解釋顯得十分原始和粗糙。
阿那克薩戈拉
阿納克薩格拉是多元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承繼了恩培多克勒的多元素觀點,但他認為世界的本源元素不可能只有四種。
世界萬事萬物,豐富多彩、變化多端,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屬性,其本源不可能只有水、火、土、氣四種元素,而是由數(shù)量無限多的極小微粒構成,這些微粒被阿納克薩格拉稱為“種子”。恩培多克勒的四個元素,在阿那克薩戈拉看來也是由相對應的“種子”構成的。

種子除了數(shù)量無限多和體積極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與可感物質具有相同性質,即萬事萬物的某種性質,雪的白色,火的熱性,都是由相對應的“種子”所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事物有多少性質,構成它的種子就有多少類。
數(shù)目眾多的一類種子構成事物的一種性質或一個部分,比如,毛的種子構成動物的毛,肉的種子構成動物的肉。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后來又把種子稱作“同質體”。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某種物質只含有該物質的種子,每一種單獨物質都包含其他一切事物的種子,只是當其中一類種子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比例時,事物就顯現(xiàn)為該種子對應的特性。

人吃了面包能長身體,就是因為面包中已經包含了血和肉的種子,當面包進入人體后,血和肉的種子就替代了面包的種子數(shù)量占據(jù)優(yōu)勢,就構成了人身體的一部分。
同理,雪雖然是白色的,但是其中也包含黑色的種子,只是所占據(jù)比例極其微小,因此就呈現(xiàn)出與占據(jù)絕對比例種子相對應的白色。因此他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萬物混同,一切在一切之中。
那這些種子如何推動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呢?阿納克薩格拉用一種獨立于各種元素之外的支配力量代替了恩培多克勒的“愛”與“恨”,這就是心靈,或者稱“努斯”。這種心靈與我們現(xiàn)在個人的心靈有所區(qū)別,它是一種是彌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是一種在事物之外對事物起作用的能動力。
這種精神是一個簡單而同質的東西,不與其他種子相混雜,而與它們絕對分離。它有支配物質的能力,能自發(fā)活動,是宇宙間一切運動和生命的自由的源泉。
努斯支配著世界萬物一切運動和生命的自由,推動著不同種子的分散離合,從而導致萬物的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他的這種心靈與物質相分離的觀點,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的沒有做明確界定的二元論主張。

阿那克薩戈拉還有一項重要的貢獻,他是將哲學引入雅典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的講學,讓原本屬于哲學貧瘠之地的雅典一躍成為西方哲學的圣地,而他的哲學思想也直接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02原子論
原子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
關于留基波,沒有留下多少信息,盛年可能在公元前440年左右,據(jù)說他聽過芝諾的課,是德謨克利特的老師,原子論由他提出,由德謨克利特發(fā)展壯大。

德謨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或者說存在和非存在。
所謂“原子”在希臘語中為atom,直接的含義是“不可分割的東西”。原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極小,內部無間隙,不可分割;
2.原子質料同一,但形態(tài)各異;
3.原子內部不動不變,但原子整體可以運動。
而“虛空”(to kenon)雖然空虛而稀薄,但同樣實在,亦是本原之一,因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虛空中才能運動從而形成萬物。虛空是原子移動的場所,也是運動的原因。
關于萬物生成,德謨克利特給出的解釋是原子在虛空中進行旋渦運動,通過不斷撞擊聚合生成萬物。他排除了神祇的超自然力量,也摒棄了多元論者的外因,更具自然唯物的色彩,然而并沒有對如何進行渦旋運動,如何通過撞擊生成萬物作進一步解釋,同時亦具有較濃厚的機械論色彩,原本鮮活的自然變成了一大堆像散沙一樣的原子的集合,運動和變化也只是單純量的組合與分解。

德謨克利特的認識論思想比較復雜。他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說”的影響,提出了“影像說”。他認為知覺和思想也是原子運動的結果,我們眼睛看到、鼻子聞到的感覺都是原子撞擊感覺器官形成影像,然后傳給大腦所產生的。
除此之外,德謨克利特還將知識分為真實的知識和暗昧的知識兩種。真實的知識由理智而來,不因人的主觀意識而有所區(qū)別。而暗昧的知識則因人而異,如視覺、聽覺、嗅覺等因感覺而產生的知識,屬于虛假的知識。
桌子上有一個蘋果,每個人都會看到,得出相同的結論,這屬于真實的知識。而每個人對于蘋果的顏色和形狀印象不同,這便屬于暗昧的知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德謨克利特已經早于洛克近兩千年將事物進行了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之分。
但與巴門尼德和柏拉圖不同,德謨克利特并沒有完全將感覺和理性完全對立起來進而徹底否認感覺的作用,他只是強調了真實知識高于虛假知識,感覺經驗具有一定局限性。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從愛利亞學派的單一元素本源論,經歷多元論學派的四根說和種子說,至此發(fā)展到了最高峰。由于受所處時代的局限,當時的理論基礎、技術手段以及設備儀器不足以支撐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提出更精細合理的理論模型,但德謨克利特關于原子與虛空的假說,物質生成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與兩千多年后的現(xiàn)代物理觀察結果高度契合,不可謂不讓人嘆服。
但比較可惜的是自蘇格拉底以降,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自然哲學逐漸式微,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主導了西方哲學上千年,直到文藝復興后期,隨著人本主義覺醒,自然科學的再發(fā)展,人們開始試圖用科學和理性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發(fā)展成現(xiàn)代物理學的根基與核心。
03智者學派
上面我們提到,是阿那克薩戈拉第一個將哲學從外邦帶回了雅典,但真正使雅典哲學思想活躍起來的卻是智者學派。
所謂智者,與我們今天單純所指的有智慧的人有所不同,在當時特指一批收費授徒、重點教授修辭學和論辯術并以此為職業(yè)的教師。他們穿梭在希臘各個城邦,以收徒賺錢為目的,公開演講,傳授辯論技巧。他們沒有固定的思想理論,一切以辯贏對手為目標,他們傳授的不是知識和真理,只是販賣說話的技巧。

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
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智者,他最為著名的一個觀點即是“人是萬物的尺度”。這里實際上表達的是一個相對主義的觀點。
在智者學派之前的各個學派都在追尋事物背后的本源或不變的規(guī)律,但普羅泰戈拉認為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事物都是依靠人的感覺而存在的,人的感覺是什么樣,事物就是什么樣的,第一次將主客關系翻轉過來,肯定了主觀的能動性。
然而普羅泰戈拉的主張與后來的洛克、貝克萊等經驗論者所主張的,知識由感覺經驗而來不同,他所探討的并非知識的來源問題,而是強調了知識或意見的相對性。
人是萬物的尺度,那么事物就是每個人所感知的樣子,我覺得眼前的蘋果是紅色的,而患有紅綠色盲的人看到的則是另外顏色,兩者并無正確之分,它呈現(xiàn)給每個人都是正確的。因此在普羅泰戈拉看來,自然萬物沒有實際上的普遍尺度和準則,對與錯,真理與謬誤都依個人感覺而定。
這樣,對于同一個事物就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說法和理論,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對于獲取明確無誤的知識和真理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而在社會政治領域更是導致了不同政見相互攻訐,不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有效的政治主張,為今后雅典的民主泛濫埋下了隱患。

高爾吉亞
高爾吉亞是另外一名智者派代表,他的主要觀點是針對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提出了三個完全相反的命題。一、無物存在。二、如果有物存在,那么也無人能認識它。三、如果有人確實能認識它,那么也無人能夠傳達這種認識。
這些命題看上去與常理完全背離,然而高爾吉亞卻通過復雜而縝密的邏輯推理一一予以證實。雖然其中過程與結果不免有些詭辯的色彩,但仍然能看出高爾吉亞與之前的自然哲學家相比,在邏輯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有了更深層次的進步。
我們或許無法同意他的論證和結論,但不能否認高爾吉亞揭示了主客體之間的矛盾,首次提出語言的局限性及其與存在本身的矛盾,這在哲學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大進步。

由于智者學派善于玩弄語言,尋找邏輯間的漏洞,以辯論為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沒有固定明確的理念和原則,因此后世對智者學派的評論都不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更是將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是非之人。因此在西方,智者成了詭辯者的同義詞。
雖然智者學派確實存這些問題,然而他們對于邏輯推理的運用以及對辯論技巧的追求,也直接推動了邏輯學、語法學、修辭學等學科的快速發(fā)展,同時通過智者不斷傳授辯論技巧,也讓雅典人的演講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為雅典輝煌鼎盛的民主時期到來奠定了根基。
04結語
至此,我們通過上下兩篇文章將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流派簡單地介紹了一遍。我們大體上可以將以上哲學流派分為自然哲學和原始形而上學兩大類。
這兩大類雖然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和主張也迥然相異,但他們所探討的都是自然萬物本源的問題,只是在不同的哲學觀點看來,有的認為世界本源是物質的,以自然來說明自然,如米利都學派、多元論學派等;有的則認為自然的本源是概念的,以非物質來解釋自然,如愛利亞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時人們剛剛脫離原始宗教的束縛,理性之光初次啟蒙,尚不足支撐其進行更進行更深層次的抽象思考,因此這個時期的哲學家更多的是在探討自然哲學問題。從當今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各自學派觀點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經驗與觀察的基礎上,因而需要但卻缺少科學實驗的理論和手段,所以主要是樸素直觀和猜想性的,難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識。

尤其是發(fā)展到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時,更是需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從更微觀的角度去進行觀察和實驗,來為其觀點做支撐和辯護,然而這在當時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原本需要大量經驗和觀察才能得出的具有相對普適的科學理論,最終結果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各種猜想和假說。
因此,以巴門尼德為首的另一些哲學家看到了自然哲學所處的時代缺陷,開始從抽象概念方向尋找事物背后不變不動的規(guī)律,為后來長期主宰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奠定了基礎,但同樣因時代所限,無論是畢達哥拉斯還是巴門尼德都沒有更進一步探討個體與概念、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問題。
然而即便如此,古希臘哲學仍然是是人類文明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葩,它與同時期中國的百家爭鳴,遙相呼應,分別構成了東西方兩千年文明思想的源頭。其豐富多樣、燦若繁星的哲學觀點構成了一個活力無限、蔚為大觀的思想源泉,為后來歐洲的不同哲學流派提供了種種理論依據(jù),無論是主導西方思想千年的形而上學,還是近代的自然科學,都可以在那個時期找到對應的理論模型,實在讓人感慨不已,深為嘆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