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接連成為輿論焦點,一邊是墜崖事故車主“森山”再提小米SU7 MAX并公開致謝雷軍,另一邊則是3月29日安徽銅陵高速爆燃事故致3人死亡的陰霾未散,兩起事件形成鮮明對比,折射出公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復雜情緒。

墜崖車主“森山有SU7”視頻截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墜崖車主“森山有SU7”視頻截圖

墜崖車主再購小米SU7

生死考驗后的信任回歸

4月13日,微博話題#SU7墜崖車主發(fā)文感謝雷軍#沖上熱搜,去年12月,車主“森山有SU7”駕駛剛提車一個月的小米SU7 Pro,載家人前往鞏義市浮戲山景區(qū)時,車輛在急轉彎處失控墜崖。事故視頻顯示,車輛翻滾數圈后被樹木攔住,車頂嚴重變形,但乘員艙框架完整,主駕駛門仍可正常開啟。最終,一家四口除老人輕微骨折外,其余人均僅受擦傷。

“森山有SU7”在視頻中坦言:“是小米SU7的安全性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他透露,事故后曾參觀小米汽車工廠,對生產車間的科技含量印象深刻。4月13日,他發(fā)布提車視頻,展示新購的霞光紫SU7 MAX,并表示“會繼續(xù)支持小米”。這一選擇被部分網友質疑為“事故營銷”,但他隨即曬出購車合同,證明新車系去年12月預訂,今年3月提車。

此次再購事件引發(fā)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這印證了小米汽車在極端工況下的安全性能;質疑者則指出,墜崖事故與3·29高速爆燃事故存在本質差異,前者可能因地形緩沖降低了沖擊力,而后者直接涉及車輛結構強度與電池安全。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事故現場照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事故現場照片

小米SU7事故致3人身亡

智駕系統與電池安全的雙重拷問

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樅陽至祁門路段發(fā)生碰撞后爆燃,導致車內三名女大學生身亡。事故車輛為女大學生羅某駕駛,事發(fā)時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tài),車速達116km/h。據小米官方披露,系統在22:44:24發(fā)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的風險提示,1秒后駕駛員接管車輛,但最終在22:44:26-28秒間與水泥護欄碰撞,碰撞前車速降至約97km/h。

相關業(yè)內人士指出,事故暴露出小米SU7標準版智駕系統的局限性,該版本采用純視覺方案,未搭載激光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僅200米,遠低于三目攝像頭(300-350米)或激光雷達(250-500米)。從事故視頻分析,從系統報警到碰撞發(fā)生僅2-3秒,駕駛員反應時間極為有限。此外,車輛碰撞后起火原因尚未明確,小米回應稱“非自燃,推測為猛烈撞擊導致整車系統嚴重受損”。

遇難者家屬對小米的應對措施提出質疑。羅某母親表示,小米未主動聯系家屬,且對“車門是否鎖死”“AEB是否觸發(fā)”等關鍵問題未給出明確答復。4月1日,雷軍通過微博致歉,并承諾“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小米汽車隨后公布部分車輛數據,但強調“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進一步分析”。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墜崖事故車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墜崖事故車輛

純視覺與融合感知智駕方案

成本與性能的權衡之爭

兩起事故將小米汽車的智駕技術路線推向風口浪尖。小米SU7標準版采用的是純視覺方案,依賴攝像頭捕捉圖像,但在低光照或復雜路況下識別精度可能下降,而更高端的Pro版、Max版和Ultra版本則配備激光雷達,通過發(fā)射激光束直接測量物體距離,抗干擾能力更強。

相關業(yè)內人士認為,純視覺與融合感知的路線選擇,本質是成本與性能的權衡。特斯拉自2021年起堅持純視覺路線,而國內車企如小鵬、華為等則多采用融合方案。然而,隨著技術迭代,部分車企開始轉向純視覺方案,比如小鵬汽車在2024年推出的P7+車型中,去除了激光雷達,改用純視覺方案。

3·29事故中,NOA系統在碰撞前1秒提示“注意障礙”,但駕駛員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這引發(fā)對智駕系統“人機共駕”模式的反思。特斯拉曾因Autopilot系統導致多起事故,其NHTSA調查報告顯示,82%的案例中駕駛員未在碰撞前1秒內剎車,這一數據與小米事故中“駕駛員未及時轉向或剎車”的情形形成呼應。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事故車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友發(fā)布的小米SU7事故車輛

電池安全仍是行業(yè)痛點

新標準將不起火、不爆炸列入強制要求

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態(tài)度呈現分化。墜崖車主的再購行為被視為“用腳投票”,而3·29事故則讓部分潛在用戶轉向觀望。一位準車主在社交媒體表示:“墜崖事故是極端情況,但高速爆燃讓人對電池安全產生疑慮。”

兩起事故暴露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深層矛盾。智駕系統不斷迭代,但“人機共駕”模式下的責任劃分仍無定論。此外,就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安全仍是行業(yè)痛點,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供應商雖通過電芯倒置、熱失控預警等技術提升安全性,但碰撞后起火的風險仍未完全消除。

小米汽車表示,已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警方調查,并將持續(xù)公開進展。然而,公眾期待更深入的反思,車企是否應限制智駕系統的使用場景?電池安全標準是否需進一步升級?這些都需要小米汽車包括行業(yè)車企的深入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于近日剛剛發(fā)布,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列入強制性要求,該標準將于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被業(yè)界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大眾新聞·海報新聞記者 孫來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