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開國上將許世友絕對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這位從少林寺走出來的將軍,一生戎馬倥傯,既有戰(zhàn)場上的鐵血傳奇,也有家庭里的溫情故事。如今,他的孫女許道江在火箭軍中擔任大校,不僅才華橫溢、容貌出眾,更是用實際行動把許將軍的優(yōu)良家風傳承了下來。

許世友將軍的傳奇一生
許世友1906年2月28日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現(xiàn)在屬于河南新縣)的一個窮苦農(nóng)民家里。那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他8歲就被送到嵩山少林寺當了和尚,法號叫永祥。在寺里待了八年,他沒少練武,拳腳功夫了得,算是打下了身體底子。

但1927年,眼看著國家亂成一團,軍閥混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他坐不住了,干脆還俗,投身革命,參加了黃麻起義,從此走上了跟共產(chǎn)黨干革命的路。
加入紅軍后,許世友靠著一股狠勁和聰明腦袋,很快就嶄露頭角。他在紅四方面軍當過連長、營長、團長,帶兵打仗從不含糊。1935年長征的時候,他帶著部隊翻雪山、過草地,硬是咬牙堅持到了陜北。

到了抗日戰(zhàn)爭,他當上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在太行山跟日軍干了好幾場硬仗,戰(zhàn)功赫赫。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又在華東野戰(zhàn)軍當?shù)诰趴v隊司令員,指揮了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這些大仗,為新中國成立出了大力。
許世友打仗有個特點,就是敢拼敢沖。他身先士卒,經(jīng)常親自上陣,手底下的人都服他。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成了新中國第一批開國上將。后來,他還當過南京軍區(qū)司令員、廣州軍區(qū)司令員,管著大片軍務。

1985年10月22日,他在南京去世,享年79歲。一輩子打了無數(shù)硬仗,他留下的不僅是戰(zhàn)功,還有那股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許世友雖然常年在外打仗,但對家里人特別上心。1924年,他在老家父母安排下跟朱錫明結了婚。朱錫明是個勤勞本分的農(nóng)村婦女,給他生了三個兒子,其中長子許光就是許道江的爸爸。許世友在外征戰(zhàn),家里全靠朱錫明撐著,他心里特別感激。每次有空,他就給家里寫信,問問孩子們的情況,叮囑他們要好好做人。

他對子女要求特別嚴,強調(diào)要忠誠老實,不能搞特殊化。他常說:“咱們是革命家庭,靠自己吃飯,不能靠爹?!边@種樸實又硬氣的家教,深深影響了下一代。許光后來當了海軍軍官,靠自己的本事成了新中國第一批有本科學歷的軍人,壓根沒靠過父親的關系。

許道江:火箭軍里的巾幗大校
許道江1968年出生在河南新縣,是許光的第一個女兒。她的名字是爺爺許世友親自取的,意思是希望她像江海一樣胸懷寬廣。從小,她就聽著爺爺?shù)母锩适麻L大。許光經(jīng)常給她講許世友怎么打仗,怎么帶兵,她還特別喜歡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因為里面的潘冬子就是以她爸為原型的。這讓她打小就對軍隊、對國家有種特別的情感。

上學的時候,許道江成績一直不錯,但高考那年河南競爭太激烈,她一度想轉戶籍到北京,圖個考大學容易點??稍S世友知道后直接反對,說:“咱們家的人,不能走捷徑,得憑真本事?!边@話讓她印象深刻,最后她硬是靠自己考上了北京軍醫(yī)學院,學的是臨床醫(yī)學。從那時候起,她就明白,靠家族背景吃飯不是許家的風格。

大學畢業(yè)后,許道江沒挑輕松的路,而是進了部隊,從最基層的護理員干起。她工作特別踏實,從不跟人提自己是許世友的孫女。后來,她又在北京醫(yī)科大學和解放軍總醫(yī)院拿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成了火箭軍第一個女軍事學博士。這一路,全是她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在火箭軍后勤部衛(wèi)生局,她干到了局長,大校軍銜。她管著部隊的醫(yī)療保障,工作量大,責任也重。她跑過不少邊遠哨所,看基層官兵的健康情況,還推了好幾次醫(yī)療改革。比如,她引進了移動醫(yī)療單元和電子健康檔案系統(tǒng),讓部隊的醫(yī)療效率高了不少。這些事兒聽著挺高大上,但其實都是為了讓戰(zhàn)士們看病方便點,她干得特別接地氣。

許道江不光業(yè)務能力強,長得也漂亮,身材高挑,氣質好,同事和患者都夸她有大家風范。她英語說得溜,在國際軍事醫(yī)學交流會上講過中國軍醫(yī)體系,外賓都豎大拇指。不過,她從不覺得自己有啥了不起,總是笑笑說:“干好本職工作就行,外貌是爹媽給的,我可沒功勞。”
她在學術上也很有建樹,博士論文里提了個戰(zhàn)地醫(yī)療的新模式,后來還真被軍方用上了。她還寫了好幾篇論文,幫著提升部隊醫(yī)療水平。這樣的才華,再加上她那份謙遜勁兒,真挺讓人佩服。

許氏家風的傳承
許世友的家風,總結起來就是忠誠、勤奮、無私。他對黨、對國家忠心耿耿,對家里人要求也高。他常教育兒孫,別仗著他的名頭搞特殊,得靠自己闖出一片天。許光當海軍軍官那會兒,從沒提過自己爹是誰,全憑本事吃飯。到了許道江這兒,這份傳統(tǒng)也沒丟。

她在部隊干了這么多年,從沒用過家族背景給自己開后門。有一次,一個老干部因為醫(yī)療問題找她發(fā)火,她耐著性子解釋清楚,最后事情解決了。那老干部后來知道她是許世友的孫女,特意上門道歉,她卻說:“您不提我都忘了自己是誰的孫女。”這話聽著挺隨意,但透著她那份低調(diào)和實在。
許道江在火箭軍干得風生水起,但她想的從來不是自己。她跑基層、搞改革,都是為了讓官兵們過得好點。她還弄了個心理咨詢熱線,定期辦壓力管理講座,幫著戰(zhàn)士們調(diào)整心態(tài)?;鸺娙蝿罩?,壓力大,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非得干點實事兒不可。

她還帶隊去國外軍事醫(yī)院學習,把先進技術帶回來,改進了戰(zhàn)地急救方案。她推動的“移動醫(yī)療單元”,讓邊遠部隊的醫(yī)療條件好多了。這些事兒,她干得一點不含糊,完全是把爺爺那份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接了過來。

許道江自己有個女兒,她教孩子的方式也跟許世友一個路子。她常跟女兒說:“要好好學習,熱愛國家,別覺得自己有啥特別?!彼畠撼煽兒?,品行也不錯,算是把許家的家風又傳了一代。

如今,許道江還在火箭軍后勤部衛(wèi)生局干著大校。許光晚年得病的時候,堅持用國產(chǎn)藥,不肯多花錢治療,硬氣得很。許道江受他影響,生活特別簡單,從不浪費。她現(xiàn)在忙著寫書,記下爺爺和爸爸的故事,不光是為了家族,也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革命精神是怎么一代代傳下來的。

許道江這人,靠才華和努力在火箭軍站穩(wěn)了腳跟,還把許世友將軍的家風帶到了新時代。她不光是個優(yōu)秀的女大校,更是個傳承家族精神的好榜樣。她的事兒告訴咱們,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是喊口號,而是得干出來。以后,不管是在部隊還是家里,她肯定還會接著努力,把許家的精神發(fā)揚下去,也讓更多人看到中國軍人的風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