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聚餐,四家輪流或AA。”嫂子周晴端著一盤菜,從廚房走出來,語氣不重,但態(tài)度分明。

餐桌上一瞬間安靜了幾秒,周晴的語氣像是平地里扔下一顆石頭,砸進了一潭水。

她老公張建國低頭扒飯,不敢吭聲,反而是張家那仨兄妹,臉色齊齊變了。

“喲,晴晴你這是說的啥話?”小姑子張婷第一時間開口,筷子都放下了,“咱這是自家人,還講什么AA?”

“就是啊,”大哥張建平也附和,“我們幾個小時候一口鍋里搶飯吃的,現(xiàn)在還分這分那,怪見外的?!?/p>

只有最小的弟弟張建強沒吭聲,但眼神也不太友善。

周晴坐下,笑了笑,說:“不分這分那,我也沒意見。那就四家輪流請,一人一次,公平公道。你們也知道,我們家負擔大,兩個孩子要上學、老人還得照顧……我不說,沒人心疼,但我不能一直做這個‘免費東家’了?!?/p>

張婷撇嘴:“建國當年可是咱媽最疼的,你做個嫂子,帶頭熱絡點家里人不正常嗎?”

這話說得,仿佛“嫂子”這個身份天生帶了義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晴沒惱,只是笑著瞥了一眼張建國:“你最疼你媽,那你媽過生日為啥是我張羅、我出錢、我做飯,你連蛋糕都沒提前訂?”

張建國臉紅了。

張家這幾年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逢年過節(jié)聚餐,幾乎都是張建國家出頭,不是在周晴家吃飯,就是他們掏錢在外請客。開始幾年,周晴覺得一家人嘛,熱鬧點好,也沒太在意??珊髞硭l(fā)現(xiàn),別的幾家是“嘴上熱情,手上精明”,來吃飯帶的水果一斤不到,點的菜卻拼命往貴里挑。

這次聚餐,本是為了張媽的七十大壽。

張媽愛面子,說七十大壽得辦得風風光光,于是張建平張羅著訂了飯店,點了兩桌,最后結賬時卻一推六二五。

“建國家經濟條件好嘛,他請這個沒啥。”張建平說得理直氣壯。

周晴當場笑著掏了錢,但回家后,整整一晚上她都沒合眼。

第二天,她在廚房里炒菜時,說了那句“以后輪流或AA”,就是要給這事劃個界限。

“嫂子這幾年做得不容易,但你別搞得太小家子氣?!睆埥ㄆ嚼掀庞行┎粯芬?,“親戚之間就該有個樣子,太計較,傷感情?!?/p>

周晴夾了口菜,淡淡回道:“感情是相互的。我做十次飯,不如你一次開口請吃;我出十次錢,不如你一次主動結賬。感情不是我一個人撐起來的。”

小姑子張婷憋不住了:“要是這么計較,那還聚啥餐?干脆別聚了!”

“我沒說不聚,”周晴笑得溫柔卻不讓步,“我只是希望聚得舒服,而不是每次聚完我躺床上累得腰疼、卡里少了三千。”

張媽原本坐在旁邊不說話,這時候才開了口:“晴晴啊,你說得對。媽年紀大了,不求啥,只希望你們幾個日子都過得好,和和氣氣就行。你既然覺得累,那就換著來。婷兒,下次你來請?!?/p>

張婷當場一愣:“我?我這單身上班族,哪有那條件請客?”

張媽盯著她:“你嫂子也上班,還帶兩個娃?!?/p>

這一句話,把張婷憋得說不出話。

飯吃到一半,張建國終于出聲:“以后就聽晴晴的吧,我們確實承擔太多了。既然是一家人,更該講公平?!?/p>

沒人再說話了。

這頓飯氣氛是有些壓抑,可周晴知道,該說的說了,該立的規(guī)矩也立下了。

自那之后,張家聚餐的模式真變了。

有時在張婷家,小姑子手藝不行,但買菜煮飯也算盡心;有時在建平家,大嫂嘴上抱怨兩句,飯菜卻也豐盛;偶爾去建強家,雖然簡單,但至少再也沒有“周晴一個人承擔全場”的情況。

至于AA,也不是沒試過,反而效果最好,誰都不吃虧,也都自在。

一年后,張媽八十一歲大壽,孩子們湊錢訂了酒店,輪流發(fā)紅包、送蛋糕,周晴當晚只拎了個包、帶了雙筷子。

張媽笑著對她說:“晴晴啊,這一年,你這個嫂子當得剛剛好?!?/p>

周晴也笑了:“媽,我這人不會烘托氣氛,但會講個理。”

那頓飯,她吃得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