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

全書共四個章節(jié),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xué)說,并被后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xùn)》后,對袁了凡推崇備至,并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作的代表,它先后影響了全世界無數(shù)的人。

袁了凡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

命運從無定數(shù),而萬事萬物皆有因果。

1

存善心,種善因

“心田種德,福自心生?!?/p>

善良的心態(tài)是我們行動的源泉。袁了凡先生年輕時也曾迷茫,但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意識到,內(nèi)心的善良才是通往幸福的鑰匙。

在《了凡四訓(xùn)》中,楊榮家族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積善行為如何影響家族命運的典型例子。

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一次洪水中,面對沿河兩岸的民居被沖毀和許多人被淹死的悲劇,他們沒有像其他船只那樣只顧打撈財物,而是一心救人。

盡管村里人嘲笑他們的“愚蠢”,但這種無私的行為最終為家族積累了深厚的德行。楊榮的父親出生后,家族逐漸富裕起來。

一位神人化身為道士,告訴楊榮的父親,他的祖父和父親因為救人積累了陰功,子孫將會顯赫尊貴,并指引他們選擇合適的葬地。

楊榮后來在20歲時考取進士,官至三公,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也被追封官爵,家族子孫尊貴興盛,人丁興旺,至今仍然有許多賢能之士。

培養(yǎng)善良的心地,是積累福報的開始。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境遇的,不是能力,而是一個人的心。

對事計較,待人苛刻,只能為自己平添許多不快。

常常抱善心,處處造善因,卻有可能為自己帶來一輩子的善緣。

2

說善言,結(jié)善緣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抖Y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災(zāi)荒。

有個心善的富人準(zhǔn)備了許多食物,去發(fā)給過路的災(zāi)民。此時,一個災(zāi)民用衣袖蒙著臉,搖搖晃晃地走過來,嘴里還不斷呻吟著,看起來十分痛苦。

富人沒多想,舉著食物大喊:“喂乞丐!過來,給你東西吃!”誰知這人停下腳步,生氣地說道:“我就是餓死也不會接受這樣侮辱的施舍!”

富人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語氣不當(dāng),便道歉,但這個人卻始終不肯接受。說好話,才能讓善行成為真正的善行,受到他人的尊重,結(jié)交善緣?!盾髯印s辱》有云:“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币痪浜迷?,可以像被子一樣溫暖;一句話也可以傷人,如利器一般。生活中,說話和善的人給人如沐春風(fēng)的感覺,以及向上力量,讓人不自覺地想接近;經(jīng)常對人惡語相向的人,不但引人厭惡遠(yuǎn)離,時間久了,還會給自己招致禍患。然而,善緣并非憑空而來,而是需要我們用善言去澆灌、去呵護。

當(dāng)我們用真誠的微笑去迎接他人,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人,用善意的言語去溫暖他人時,我們便在無形中種下了善緣的種子。

3

行善事,得善果

《了凡四訓(xùn)》中講:“命由己立,福自我求?!?/p>

每個人的福禍命運,都與自己的言行有關(guān)。一個人多行善就會積福,常作惡則會招禍。

我們對他人付出的每一分善良,最終會在轉(zhuǎn)一圈后回到自己身上。

《了凡四訓(xùn)》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福建莆田林家,祖先 里有一位老婦人,心地十分善良。 她經(jīng)常做粉團施舍給沒飯吃的人,有求必應(yīng),毫無倦怠。

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來向他索要粉團六七個。老婦人每天都給他,三年如一日。

仙人知道她這是真的善良,對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怎么報答你呢? 你們家后面有一塊地,可以用來做自己的墳地,你的子孫做官的人數(shù),會有一升芝麻那么多。”

他兒子在母親過世后,依照指定的地點安葬其母。 第一代后人中就有9人登科,接連幾代都是顯貴,以至于福建有“無林不開榜”的民謠。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懷善心,做善事,自會福報綿延。

每個人一生中能夠得到多少財富,取決于他曾經(jīng)種下多少財富的種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病、災(zāi)難、貧窮是果。

要改善果,需修行因,因轉(zhuǎn)果自變。

對于健康,身體是果,心理、靈魂是因,心靈健康身體才會健康。

我們應(yīng)理解此原理并在生活中慢慢消化,使其指導(dǎo)人生。

◎本文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