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看到一則熱帖。題主好不容易成功上岸某985研究生,興奮之余便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想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悅。

但令題主不解的是,自己發(fā)朋友圈的時候并沒有屏蔽任何一個人,但結果卻發(fā)現壓根沒幾個人為自己點贊。

甚至,有一些人明明點贊了朋友圈里前一條的內容,卻對自己的內容視而不見。

題主納悶,如此激動的事,為什么大家的反應如此冷漠。

帖子曝光后,網友們紛紛喊話自己碰到的相似經歷。

網友@笑逗菌的高贊回復更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其中的緣由:

朋友圈不是“朋友”,更多的是見不得你好的“敵友”。

你的成功只有你最親的家人或者為數不多的摯友為你開心。

除此之外,大多只能算是陌生人。

深以為然。

記得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曾坦白地問身邊的一位朋友:“我過得好,你好像并不那么開心?!?/p>

因為每當她過得春風得意,朋友見到她卻總是心情郁悶。

朋友見狀絲毫沒有掩飾地說:“我希望你過得好,但我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說到底,大多數情況下,越是身邊的人,許多時候,越是見不得你過得比他們好。

02

看到一位網友的自述。

網友一個月前開始踐行減肥。每天上午她堅持雞蛋配黑咖,中午和晚上都只是簡單的燜燕麥,再搭配一些炒時蔬。

一個月里,日復一日,不曾懈怠。

終于在堅持了一個月左右,網友從原先的115斤減到了如今的93斤,足足瘦了22斤。

面對這樣的結果,網友很是欣喜。

但出人意料的是,自從網友減了肥,同一寢室的舍友便開始變得陰陽怪氣。

有的室友諷刺網友好有心機,偷偷內卷;有的室友甚至鄙笑網友骨頭架子好丑。

面對各種不堪入耳的言論,網友十分不解:承認別人積極減肥很難嗎?

想起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中的一段獨白,把對身邊人的嫉妒心理描述的淋漓盡致: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

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yōu)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

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p>

不可否認,許多時候,身邊人的嫉妒,足以抓狂得讓你無法想象。

嫉妒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說到底,一個人的嫉妒言行,也暴露了一個人的格局大小。

03

豆瓣網友@非木曾是個十分爭強好勝的人。每當生活中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總會產生嫉妒的情緒。

但那樣的日子并沒有讓他快樂起來。

后來,他漸漸察覺出了什么,慢慢地將“我嫉妒你”變成“我向你學習”。

這種心態(tài)的轉變,不僅讓他的生活更加快樂,甚至讓他從那些比他厲害的人身上學習到了許多。

孔夫子曾稱贊一個學生是君子,他的依據是: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簡單來說,意思就是因為這學生處于君子堆中,才成就他成為君子。

記得李嘉誠曾經說過:

“當你接觸的人越多、層面越高時,就會發(fā)現:

越是品行低劣、缺失的人,越見不得別人好,喜歡互相踩踏,互相拆臺;

而越是品行好、有教養(yǎng)的人,越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秀,懂得互相支持?!?/p>

拋開個人的偏見,試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身邊優(yōu)秀的人,你會發(fā)現,每一天你都在進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