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聊城,有一種美食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鐵公雞",這可不是什么金屬雕塑,而是一道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名吃。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只"聊城人味蕾記憶的。
一、運河碼頭上的"黑鳳凰"
老聊城人管魏氏熏雞叫"鐵公雞",這雅號還得追溯到1935年的夏天。老舍先生跟蕭滌非教授在酒館小酌,一盤熏雞端上桌,黑里泛紫的雞皮裹著緊實的肌肉, 可別小看這"鐵"字,這里頭藏著運河商幫的精明。清嘉慶年間魏永泰在聊城碼頭支起攤子時,南來北往的客商最頭疼扒雞存不住。他琢磨著用果木熏烤脫水,雞肉變得像鐵塊般瓷實,揣在行囊里走南闖北也不壞。這哪是熏雞?分明是行走的"能量塊"! 二、六熏六晾的修行路 凌晨三點,魏老六作坊的燈火就亮起來了。老師傅們把宰殺凈膛的雞擺成"銜翎臥鳳"的造型——這是運河漕工代代相傳的吉祥式樣。十七味香料在百年 我親眼見過第七代傳人韓師傅撕雞:雞胸脯肉能撕成半透明金絲,在陽光底下閃著琥珀光。他說:"好熏雞得能聽見'咔嚓'聲。"果然,牙齒磕在熏得透亮的雞骨上,發(fā)出瓷器開片的脆響。 三、江湖里的鐵漢柔情 聊城鐵公雞的江湖,遠比想象中柔情。老聊城人走親戚要捎鐵公雞,新女婿上門得擺鐵公雞,連孩子滿月都得在米筐里埋只鐵公雞——圖的是"鐵骨錚錚保平安"的彩頭。最妙的是配酒:二兩景芝酒能品出雞肉里的松木香,若是換了馬奶酒,又能激出果木炭火的焦香。 去年深秋在陽谷縣,我碰上個有意思的場景:賣鐵公雞的小攤前,幾個 如今北關(guān)街的魏氏老店依然飄著松煙,琉璃寺鎮(zhèn)的新作坊用上了真空包裝。但老師傅們還是堅持活雞現(xiàn)宰:"凍雞熏出來像棉花糖,咱的鐵公雞得帶著心跳!"這話聽著像運河號子,在魯西平原上蕩開圈圈漣漪。下回您來聊城,記得讓店家撕半只鐵公雞,配著東阿阿膠酒,在光岳樓的飛檐下細品——那熏香里藏著的,可是整個運河商埠的煙火人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