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hi,我是胖胖。

最近胖胖刷到一個內容,說實話,看完之后真想說幾句話,不吐不快。

某平臺一個知名的大V+UP主,在微博發(fā)了這樣一段話,大意是:

“以前打網約車,司機師傅跟我說打個好評,我都會說好好好,但是下車后也沒想起來打。其實這樣挺不好的?,F在司機師傅跟我說打個好評,除非服務真的很好到我想打好評的程度,否則我就會直接說,抱歉我不想打,然后下車。作為一個有討好傾向的人,這是我鍛煉真誠和勇氣的方式?!?/p>

你看這段話啊,妥妥的“覺醒者”語氣,胖胖先來點冷水:

這確定“真誠”和“勇氣”?你確定不是優(yōu)越感和刻???

所謂“對抗討好型人格”的練習,在你這里,選了個最安全、最不痛不癢的練習對象,一位地位相對弱勢、收入不高的網約車司機。

司機跟你說“給個好評”,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道德勒索,不是情緒綁架,而是生計所系。

因為平臺機制就是這么設計的:

好評多,單子多,收入穩(wěn);差評或者不評,排名掉、接不到單,影響生計。

你一個大V,自媒體流量幾十萬上百萬,在微博上義正詞嚴地“拒絕打好評”,說自己是在練習勇氣,練習真誠。

你有沒有試過對平臺演算法“練習真誠”?

有沒有試過在你的視頻結尾不說“喜歡的話記得點贊關注一鍵三連”?有沒有在品牌投廣告的時候,直接說“對不起我不想推廣這個產品”?

沒有。

你只選擇了一個你可以輕松踩在腳下、對你無害的對象去表達“真誠”,卻對平臺、資本一律噤聲。

你不敢在有實力有地位者面前練習真誠,卻敢在普通勞動者面前炫耀自我。

這不是勇氣,這是雙標。

這不是覺醒,這是裝。

這套說法最毒的地方在于,它把“社會關系中的冷漠與功利”包裝成一種“自我修行”,把“道德退讓”美化為“心理成長”。

這不就是現代版的“雞湯性自私”嗎?對自己的冷漠行為進行升華包裝,最后還能給自己鼓個掌,說我真棒?

你打車不給好評不是錯,但你不能因為你不給好評,就要立一個道德旗幟,好像這樣反而高尚。

你是個內容創(chuàng)作者,做視頻的,對流量規(guī)則了解得比普通人透徹。

你知道平臺是怎么通過算法操控曝光,怎么用“好評機制”馴化勞動者,怎么通過“用戶體驗打分”來制造內卷。

你的視頻不也得靠“點贊收藏一鍵三連”來沖流量嗎?你也在乖乖順從著平臺設計的規(guī)則。

可你這邊在靠好評謀生,那邊卻嘲諷別人靠好評謀生。

你怎么不去反思平臺設計的問題?怎么不去對抗真正的“討好型”生態(tài)?

因為你知道,司機是可以欺負的,平臺不能惹。

你敢懟個司機,但你不敢懟短視頻平臺。那你這不是勇氣,是欺軟怕硬。

再說了,“拒絕別人”不是問題,但“挑人拒絕”才是問題。

胖胖一直覺得,拒絕是一種正常權利。

你不想給差評,完全可以不打。

但如果你選擇拒絕的對象永遠是那些比你弱的人,那就不是“鍛煉”,而是“霸凌”。

如果你只在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這些人面前“練習真誠”,但在老板、平臺、金主面前跪舔配合,那你就是在弱肉強食鏈條里挑人下嘴,精致得像個合格的PUA。

你所謂的“鍛煉”,就是把“真誠”變成工具,把“勇氣”變成秀場。

你要是說:“我不打好評,是因為我覺得平臺不該靠好評機制來壓迫司機,我要發(fā)條視頻質疑這個網約車規(guī)則?!蹦俏揖茨闶菞l漢子。

你要是說:“我理解司機難處,但我覺得好評應該基于真實體驗,我以后會嘗試更中立地評估。”這也沒問題。

但你現在是怎么做的?

你站在微博上,曬出自己不給好評的操作,還說那是“練習勇氣和真誠”?

你有沒有想過,這句話背后傳遞的是一種怎樣的價值觀?是在倡導大家向弱者冷漠,同時自我感動。

你說自己“討好型人格”,但你根本沒討好司機,你只是在討好那個更強大的自己。

你是活成了平臺最喜歡的樣子:對上恭順,對下冷漠,自我標榜,還能收割流量。

胖胖其實看了互聯網上很多的罵聲,其實不是因為你不給好評不爽。

是因為你一邊享受著好評的紅利,一邊鄙視在這個機制下苦苦掙扎的底層勞動者。

是因為你把一個“人之常情”的行為——不給好評,說成是“心理成長”,這是一種道德PUA。

是因為你表面是反討好型人格,實則是討好主流價值,討好自我審美,討好平臺算法。

是因為你不懂得什么叫做對弱者的溫柔,什么叫結構性的善意。

你不缺“勇氣”,你缺的是共情。

你不缺“真誠”,你缺的是向上發(fā)聲的魄力。

這不是反討好,是反共情;不是練習真誠,而是表演冷漠。

勇氣,從來不是在弱者面前喊“不”,而是在面對不公時說“夠了”。

真誠,是你可以在老板面前說“這個活我不干”,可以在品牌方面前說“這產品有坑我不推”,可以在平臺面前說“這個規(guī)則很殘忍”。

不是你在一位連投訴你都沒權利的司機師傅面前,說“我不打好評”然后洋洋得意。

你若真有誠意練習“真誠”,建議下次試試對平臺說“不”。

胖胖呢,最煩的就是那種拿“成長”“療愈”“反內耗”當幌子,結果實際操作卻是在消費普通人的言論。

你以為你在覺醒,其實你在麻木。

你以為你在鍛煉勇氣,其實你在培養(yǎng)優(yōu)越感。

你以為你在表達真實,其實你在展示偽善。

我們這個社會,本來就太容易對底層冷漠、太容易對比自己強勢者順從。

結果現在居然有人開始把冷漠包裝成“療愈自己”的方式,把不打一個好評當成“精神獨立”的標志。

這不是進步,這是開倒車。

成長,也不是變得越來越不近人情,而是看見人與人之間那一絲絲微弱但真實的聯系。

有時候,一個好評,也許就能讓一個司機多接幾單,今天的飯錢不用發(fā)愁;你少一個點贊,也許沒什么,但司機師傅少一個好評,可能就是平臺降權。

你當然可以不給,但你不能假裝這是多么崇高的“心理抗爭”

胖胖不是道德綁架誰非得給好評,而是說:

別讓自我成長,變成對弱者的羞辱。

別讓心理覺醒,變成對社會關系的剝離。

別讓“我就是誠實”這句萬能擋箭牌,把我們推向一個“誰都不欠誰”的冷漠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