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我們聊一個不太一樣的大人物。
他不是梟雄,不愛爭權,不搞政變。
他位高權重,卻不管事;他兒孫滿堂,卻不教不見。
他一輩子都在朝廷和山水之間拉扯,既是尚書令,又是山中閑人。
這個人就是南朝劉宋政權的王敬弘。
你說他懶政吧,他也曾統(tǒng)領百官;你說他風雅吧,行為又常惹皇帝不快;你要說他是怪人,那他偏偏又得人敬重。
講完他這一生,不為立碑傳頌,但為讓你知道,在那個“富貴皆奔逐”的南朝初年,還有這樣一個人,一邊做官,一邊慢慢散步。
出身書香
王裕之,字敬弘,瑯邪臨沂人,這地兒不是一般地方,那是當時門閥貴族扎堆的大本營。
說白了,他一出生,周圍不是官二代就是權貴家的小姐,親戚一大堆都在朝里頭混。

他祖父王胡之是東晉司州刺史,他父親王茂之當過晉陵太守,一家子從上到下都穿官服。
可王敬弘從小就顯得有點“不對勁”。
他不愛爭,也不鉆營,整天就喜歡泡在山水之間,愛看書、彈琴、散步,一副“天地為家、萬物皆友”的閑人模樣。
雖說這年頭講究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可王敬弘總給人一種“仕而不仕”的感覺。
仕途如浮云
他做過的官可不少,從瑯邪國左常侍、衛(wèi)軍參軍,到天門太守、南平太守,一路升得不慢。
但問題是,他每次上任都帶點“不得已而為之”的味道。
比如他當天門太守時,荊州刺史桓玄是他妻子的哥哥,家里人幫著搭線,讓他去江陵走動走動,意思也就是“走親戚順便求個升官”。

東晉末年權臣桓玄
可王敬弘一聽這話,臉都黑了。他到了巴陵就轉頭說:“這趟路,我只是送老婆去看她哥哥,不是來當桓家女婿的。”
然后直接把妻子送江陵,自己掉頭就走。
你看這人,既有脾氣又講分寸。
再后來,劉裕起兵,打天下的節(jié)骨眼上,想拉一批能人進來做事,王敬弘又被征召。

劉裕起兵,征召王敬弘
他倒也去了,當了車騎從事中郎,后來還干了吳興太守、太尉從事中郎、侍中這些高官。
可人家干歸干,心卻早在山野水邊。他對政事不上心,不喜迎合,也不管人情世故。
臨事如山,卻不問天下
最出名的一次事兒,是宋文帝親自去聽訟,叫王敬弘幫忙出主意。
那會兒王敬弘是尚書仆射,是宰相級別的大員。
文帝問他:“這案子你怎么看?”
王敬弘悠悠地來了一句:“我看了,不太懂?!?/p>
宋文帝氣得直翻白眼,轉頭問左右:“這仆射連個案卷副本都沒?”

有人說:“有啊?!?/p>
文帝又問:“為啥不送給他?”
王敬弘自己接著說:“我看過了,就是沒看懂?!?/p>
這個回答放今天,妥妥的是“?;^”;可放在那時,更多人卻覺得這人是真的不摻和,也不愿把糊涂事說清楚來攪渾水。
他一貫如此。
別人談政論道,他就一句:“天下自有法則,百姓不必多言。”
三辭三讓,只為歸隱
劉裕稱帝后,給了他很多官職:宣訓衛(wèi)尉、尚書仆射、吏部尚書、太常、太子少傅、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劉裕稱帝,重用王敬弘
這頭銜啊,一排排列出來都夠吹十年了,可王敬弘的態(tài)度也很一致:推了。
文帝要他回來當官,他上書說:“年邁多病,難堪重任?!?/p>
文帝堅持不讓他辭,他就屢屢寫表推讓,甚至跑到京城,寫完信就東返。
元嘉十二年之后,他先后三次推辭朝廷任命,態(tài)度堅決。
人家不是說說而已,是真心不想當官。
一個“端正”的怪老頭
王敬弘長相不高,個頭矮小,但坐下來卻氣度不凡。
桓玄曾經說他“彈棋八勢”,意思是說他性格古怪、舉止不凡。
他的日子過得也頗為奇特。

常年身邊跟著兩個年老侍婢,穿著青袍子,梳著五綹小辮,還抹粉化妝,一副文雅又俏皮的樣子。
有一次他去女婿何尚之家看望出嫁的女兒,女婿不在,他就直接在人家書齋躺下。
結果女婿回來想進屋,他讓兩個侍婢守門說:“太熱,不能見客?!?/p>
何尚之只好識趣離開,轉去別的屋子歇著。
兒子王恢之有次想請假回家探望老爹,約好日子見面,結果當天見不著人。
等他假快結束了,只能到父親的閣樓前跪拜,哭著走了。
王敬弘隔著樓也沒吭聲,只讓人去告訴他說:“有心意我知道了,去吧?!?/p>
這爹當?shù)?,夠冷淡?/p>
貴為高官,不干實事
他的政務參與度極低。
尚書臺的文書,他常常不管。別的官員拼命想表現(xiàn),拿出卷宗熬夜審案,他卻連翻都不翻,令史寫好,簽字蓋章了事。

有人說他這是“清貴”,風流得很;可也有人說他是“不務實政,敗壞綱紀”。
姚察在《南史》里直言不諱地批評:
“朝廷上廢經略,下層職事荒疏,小人道長,風氣盡失,這都和王敬弘這樣清貴不管事的官員有直接關系?!?/p>
你說他懶政也好,說他不俗也罷,反正他是不改其志。
舍亭山上歸老去
晚年的王敬弘,基本就定居在舍亭山,那是他在吳興的老宅。
他整日讀書、散步、和幾個老友下棋喝茶。
朝廷三番五次請他回來主持政務,他都擺手拒絕,嘴上說“年老無力”,心里只想“獨臥山中”。

東晉末南北朝時期隱士
元嘉二十五年,他在舍亭山去世,享年八十八歲。
宋順帝追贈本官,賜謚“文貞”。
他的孫子王秀之繼承祖志,繼續(xù)打理舍亭山的園林舊居,不入官場。
是賢者,還是懶政之祖?
有人贊他灑脫自如,是東晉風流遺風的代表;有人說他尸位素餐,是懶政之源,壞了規(guī)矩。
劉義康曾說:“王敬弘、王球之屬,坐取富貴,卻不辦事!”
姚察更狠,直接說他讓“正事無人理,小人亂朝堂”。
但你要真罵他,很多人也不忍。
他沒拉幫結派,不搞朋黨,不收賄賂,不追權勢。
他敬山水如敬祖宗,愛閑適如愛性命。
你說他不稱職吧,他也沒出亂子;你說他沒作為吧,他也沒壞事。
他就是那個站在官場邊上的“山中宰相”,做官像隱士,隱居似朝臣。
一個官做得“最不像官”的人
王敬弘的一生,不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他不建功、不立業(yè)、不理政、不愛權。
可偏偏在那個權謀叢生的南朝官場,他活得最久、最穩(wěn)。
他不想改變世界,也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他只想在自己的天地里,看山、看水、看云卷云舒。
歷史上的大人物里,有將有相、有帝有王。
可像王敬弘這樣,淡如水、清如風的,確實不多。
他活出了另一種“仕而不仕”的官場人生。
參考資料:
《宋書·卷六十六·王敬弘傳》
《南史·卷二十四·王裕之傳》
《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三》
《通典·職官三·宰相》
《建康實錄·卷十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