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川形勝與八景之始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開平縣令陳還主持編修《開平縣志》,首次系統(tǒng)記載了“開平八景”。這一文化符號的誕生,既源于清廷編修《大清一統(tǒng)志》的全國性輿圖繪制工程,也得益于開平立縣六十余年的經(jīng)濟復蘇與人文積淀。縣志以“山峻而秀,水清而冽”概括開平地理風貌,并繪制精詳?shù)貓D,將縣域內八處自然勝景提煉為“百蠟晴云、雙橋春雨、長沙涌月、合水流春、皂幕樵歌、潭江漁火、金巖飛瀑、赤水歸帆”。

值得注意的是,陳還主持的修志工程不僅記錄景觀,更通過32首八景詩賦予其詩意內涵。例如“雙橋春雨”一景,描繪了云宿山麓村落“竹樹叢叢,煙雨空蒙”的江南意象,而“皂幕樵歌”則以樵夫踏歌歸家的場景,展現(xiàn)農耕社會的田園之趣。這種“景以文傳”的傳統(tǒng),奠定了八景文化“地理與人文交融”的基調。
二、道光縣志:八景的定型與升華
至道光三年(1823年),《開平縣志》對八景進行了重要修訂:其一,將“百蠟晴云”更名為“百立晴云”,突顯百立山“百峰屏立”的視覺特征;其二,因行政區(qū)劃調整,將“雙橋春雨”標注“今割入鶴山縣”,卻仍保留其詩畫意境,體現(xiàn)文化傳承的超越性。

該版縣志首次為每處景觀撰寫獨立解說,如“夾水流春”條記載:“鎮(zhèn)海水與獨鶴水交匯成灘,士女春服嬉游,曲江祓禊遺風猶存”,既還原了蒼城水畔的踏青盛況,也折射出中原禮俗在嶺南的流變。更值得稱道的是編纂者對景觀功能的洞察:五處水景均取自潭江支流,串聯(lián)起鎮(zhèn)海水從上游“雙橋春雨”到下游“長沙涌月”的全流域圖景,形成以水脈為軸線的地理敘事。
三、八景中的生產圖景與商貿密碼
透過八景描述,可見清代開平的經(jīng)濟脈絡?!?a class="keyword-search" >赤水歸帆”一景記載:“赤水口賈船如蟻,帆影銜尾”,印證了水口埠作為潭江航運樞紐的地位。此處東接新會,南通廣海,商船載運的不僅是貨物,更將僑鄉(xiāng)與海洋文明緊密相連。而“潭江漁火”中“疍民燃薪為燈,星點掩映蘆葦”的記載,則是嶺南水上族群生產生活的珍貴實錄。

在空間布局上,八景環(huán)繞縣城蒼城形成完整景觀圈:西北“金巖飛瀑”象征山林資源,東南“長沙涌月”展現(xiàn)農耕水利,東北“皂幕樵歌”記錄木材產業(yè),東面“赤水歸帆”凸顯商貿繁榮。這種“眾星拱月”的格局,暗含古代城市規(guī)劃“象天法地”的智慧。
四、文化嬗變與當代價值
民國以來,八景文化經(jīng)歷兩次轉型:1932年縣志將八景詩移入《輿地》篇,強化其地理標識功能;1959年新縣志則將八景納入“名勝古跡”,并標注現(xiàn)代地理位置,使傳統(tǒng)文化符號獲得新的時空坐標。
今日重讀八景,可發(fā)掘三重當代意義:
- 生態(tài)啟示:如“長沙涌月”記載的江心洲生態(tài)變遷,為潭江流域環(huán)境治理提供歷史參照;
- 文旅融合:皂幕山、鎮(zhèn)海水庫等景觀實體,可通過文化解碼轉化為深度旅游IP;
- 僑鄉(xiāng)紐帶:八景詩文作為“文化鄉(xiāng)愁”載體,成為聯(lián)結海外華僑的情感密碼。
從康熙年間的輿圖測繪,到當代的方志數(shù)字化工程,“開平八景”始終是文人學者與地方百姓共同書寫的山水長卷。其價值不僅在于記錄“青峰云卷、漁火星沉”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凝結了一方水土的生產智慧、商貿記憶與人文精神。如今,當我們在長沙洲加固的江堤上眺望明月,或于皂幕山聆聽松濤時,依然能感受到三百年前那份“川渟岳峙,浩乎大觀”的文化震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