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交融與共生:

西夏陶瓷與社會生活

李貝 著

2024年10月出版/158.00元

978-7-5228-3998-1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從設計學視角出發(fā),嘗試多維度描述西夏陶瓷特征,挖掘西夏陶瓷蘊含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探尋西夏陶瓷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厘清陶瓷樣式、使用、變遷與文化交流交融的聯系,透過器物歷史研究,展示西夏人社會生活的畫卷。

書摘

西夏疆域遼闊,地理環(huán)境多樣,既有大漠戈壁,也有黃河灌溉的農耕地域和水草豐美的牧區(qū)。西夏在11世紀初控扼絲路要道,西夏政權掌控了河西走廊和進入居延路的西夏北門戶,對陸上絲綢之路交通產生了一定影響。西夏占據的西北地區(qū)不僅是中國內陸的西大門,也是連接北方民族的紐帶,具有聯系東、西、南、北的地理特征。西夏民族成份多樣、農牧兼營,西夏具有生活方式多樣、文化樣貌多樣的特征。從西夏窯業(yè)遺址來看,西夏窯業(yè)不僅分布范圍廣,而且生產規(guī)模較大,燒造技術也較成熟完善。西夏窯業(yè)遺存以靈武磁窯堡窯最具代表性。本書通過對西夏陶瓷制作工藝、燒造制度、陶瓷器物使用與社會生活的互動,以及陶瓷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西夏陶瓷的制作工藝特點

其一,西夏瓷器燒制的發(fā)展成熟階段主要在西夏中后期。西夏瓷窯燒制的器物種類非常多,西夏陶瓷器物的用途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生產、飲食、兵器、文房、民俗等。西夏各行各業(yè)都有陶瓷制品的參與,體現了制瓷技術的先進與陶瓷品類的繁多。這些瓷器歸納起來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生活用具占了絕大部分,這部分器物裝飾簡單、樸實且實用性強,反映了西夏金屬原料缺乏,日用金屬品多靠陶瓷器來代替的特點;二是西夏陶瓷有明顯的游牧民族特色,如帶耳壺便于馬鞍上系帶,牛頭塤是游牧民族喜愛的樂器,瓷紡輪、瓷鈴、瓷鉤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生產生活用具。

其二,西夏陶瓷燒造的原料都出自西夏本土。一般瓷窯周邊有瓷土、燃料的礦藏,西夏的瓷匠已熟練掌握澄泥工藝;西夏日用陶瓷器物多為圓器,在成型技術上,碗、盤、盆、缽等器型多為輪制成型。西夏碗、瓶類器物的口沿、足底造型特色突出,口沿平、厚,圈足底厚且深,這些外形特點和西夏出土的木制碗、瓶型制相似。結合西夏文字結構,推論出西夏陶瓷器的修坯方法和西夏木器的成型方法有共通之處。此外,西夏陶瓷制品,如陶瓷紡輪、瓷塑、扁壺、陶瓷法器、瓷蒺藜等特殊器型的成型方法有模制、捏塑、復合模制等。

其三,西夏陶瓷中較精細器皿多采用匣缽裝燒的方法,燒制陶瓷的窯具多為當地瓷土制成。西夏時期的氣溫比現在略低,加之西北秋冬季節(jié)較長,燒窯的季節(jié)性突出?;谶@樣的氣候特征,西夏也出現了與之適應的陶瓷燒造手段:一是在西夏窯房中,制好坯后的晾干階段有火炕輔助烘烤干燥,坯房中還有單獨的火爐,可供取暖除濕;二是燒造用的匣缽上都開有圓孔,有利于室內烘干的坯體在燒制過程中快速排干水分,避免坯體炸裂。

其四,西夏陶瓷燒造窯爐多為饅頭窯、馬蹄窯兩種,屬半倒焰窯,燒窯時主要燃料是煤炭,燒成時易發(fā)生二次氧化,故西夏瓷器的色彩偏白中帶黃。從窯爐結構來看,西夏窯爐雖然與磁州窯、耀州窯的型制類似,但亦有別。靈武窯窯爐最突出的特點是火膛變得較短且寬,窯體增大并且保溫墻增厚,加厚的火膛墻壁使窯爐保溫更好,溫度分布均勻。

其五,西夏瓷器的裝飾彩色釉主要有茶葉末釉、醬釉、白釉、青釉、黑釉等,剔、刻、劃釉是西夏陶瓷裝飾最精湛的技藝,剔刻掉醬色的釉,露出淺色的胎面,讓胎、釉間色差形成色彩的強烈對比,刻、劃花使瓷器色彩對比強烈,黑白分明,疏密有序,體現了率真、明快的工藝特色。

西夏陶瓷制作工藝上呈現與北方定窯、磁州窯系大體類似又有自身特點的面貌,剔刻劃花工藝與山西渾源窯聯系緊密。靈武磁窯堡窯制品是西夏陶瓷燒制技術水準的最高呈現,尤其展示出裝飾上的民族特征。西夏陶瓷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外來技術,西夏燒制陶器的歷史悠久,從陶器到瓷器技術的變革應為與周邊制瓷技術學習、交融的結果;西夏陶瓷發(fā)展中能看到從剔刻劃花工藝到醬釉繪制工藝的轉變過程;西夏陶瓷燒制技術變遷的過程,反映出定窯、磁州窯系中燒造技術在西北地區(qū)的影響和發(fā)展演變。

西夏陶瓷燒造制度

其一,西夏磁窯遺址出土不少帶有銘文的窯具、瓷器、瓷片,銘文分西夏文、漢文、梵文悉曇字,還有各種圖案符號,類似于商家的商號、生產質檢標記、制瓷作坊、經文等,可將西夏陶瓷定燒人群歸為官府、民間、寺院三類,依瓷器銘文,可以看出當時燒造的形式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官燒、官搭民燒、寺院定燒和民燒。西夏較完善的燒造制度是當時陶瓷生產的重要基礎。

其二,西夏陶瓷制作設有專門的監(jiān)管機構,負責原料、工藝、匠人的管理。西夏擁有眾多手工業(yè)管理機構,制瓷定制燒成的形式有官燒、官搭民燒、寺院定燒和民燒四種形式?!短焓⒏呐f新定律令》把各類官府管理機構分作五等,依次為上、次、中、下、末等司,對手工業(yè)部門進行管理的直接機構為京師工院。

其三,西夏政府對陶瓷定燒的管理制度比較嚴格,設立有專門的質檢部門,制定有嚴格的質量監(jiān)察制度,官營窯廠可管理原料、質檢和工匠的匠籍。武威塔兒灣窯周邊發(fā)現有大量瓷片堆積,其中有報廢品和殘次品批語,應系當時簡要的質檢報告,只有驗收合格的產品方可進入市場流通或交付定購者使用。

其四,西夏陶瓷燒制工匠既服務于官府也服務于百姓,且有匠籍清晰的管理制度。西夏行業(yè)門類齊全,生活用陶瓷品生產方面有陶瓷匠、磚瓦匠等。手工業(yè)分工細致,西夏手工業(yè)生產者因其人身依附程度不同,可分為依附匠、自由匠兩大類。在西夏國內,有一技之長的自由匠往往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西夏對手工藝匠人立有專門的戶籍予以管理?!耙栏浇场庇蟹嘁鄣男再|,他們沒有人身自由,為政府部門“官作”,與官府用于勞作和農業(yè)的“官作”頗為相似,身份地位介于農奴和奴隸之間。

西夏工匠的管理制度較清晰,有利于控制產品質量,各盡其責,使陶瓷生產類型分明,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在陶瓷技藝、文化上與磁州窯產品既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又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

西夏陶瓷器物總體的藝術風格

其一,西夏陶瓷在色彩藝術語言上呈現黑白分明、強烈、古樸之美。西夏陶瓷器物中不乏裝飾技藝精湛之作,多集中表現在經瓶、扁壺類器物上。西夏窯址出土的陶瓷中,剔、刻、劃花經常復合出現,題材也比較豐富,有幾何紋、云紋、動物紋、植物紋、花卉紋等,其中幾何紋又有輻射紋、旋轉紋和圓環(huán)紋等。剔、刻、劃花的技法使瓷器的色彩對比強烈,黑白分明,刻痕疏密得當,體現了率真、明快的藝術特色,也是西夏陶瓷中藝術特色最突出的裝飾手法。

西夏陶瓷中白釉瓷制品較多,且較之前其他釉色瓷器制作尤為精細。在這些白釉器皿中,主要有白釉、白釉剔劃花、白釉填褐彩三種類型,其中白釉剔劃花裝飾工藝非常突出,白釉剔劃花裝飾色調柔和并整體統(tǒng)一,給人以清新雅致的感受。白釉瓷有兩種色調,絕大多數是牙黃色,或稱白中泛黃,加之端莊典雅的器形,給人以溫潤之感;少量的為純白色,可列入冷色調范圍,但釉面光亮異常,給人以高貴寧靜之感。

其二,西夏陶瓷中日用器皿種類豐富,造型上使用功能突出,外形簡潔大方,民族特色突出,高足碗、瓶、高足盞等部分飲食器皿造型與木制品或草藤編制品同源。其中,扁壺是西夏瓷器中常見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不僅產量較大,而且制作精美。扁壺是西夏日用陶瓷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靈武磁窯堡窯以模具成形剔劃花裝飾為主,而武威塔兒灣窯以模具成型為主;靈武磁窯堡窯以醬釉、白釉剔刻花為主,還有黃釉等其他釉色產品,色彩較豐富。武威塔兒灣窯出土扁壺多以黑釉或醬釉為主,色彩種類較少,總體來說西夏扁壺體現出釉彩裝飾工藝最豐富、最精湛的技藝。

其三,西夏陶瓷在紋樣藝術上呈現花卉圖案突出、宗教和審美結合的特點,藝術表現形式受敦煌地區(qū)石窟藝術影響較大。牡丹紋是西夏陶瓷紋樣中最常見的圖案,嬰戲牡丹紋表達了多子富貴的內涵,海水牡丹紋象征著對生活的美好愿望。蓮花紋、寶相花紋、云氣紋亦是陶瓷器物上多見的紋飾題材。此外,西夏陶瓷散花盤裝飾有梵文悉曇字,酒瓶上多用西夏文、漢文標記商號,文字紋飾承載了西夏陶瓷器物的文化傳播功能。

其四,西夏瓷塑呈現造型古樸圓渾的特點,多素燒,局部略施醬釉。題材多樣,主要有佛像、供養(yǎng)人、童子、動物等,生活氣息濃厚,多為模制成型。建筑裝飾中的琉璃瑞獸雖遺存甚少,但藝術特色突出,其中迦陵頻伽像、摩羯魚等造像優(yōu)美獨特,傳神渾厚。

西夏陶瓷設計與西夏農牧并存的

社會生活互動特點

其一,西夏陶瓷制品涵蓋的生活、文化范圍廣。從陶瓷器物的角度呈現西夏的社會生活史。從廣義上講,西夏的陶瓷設計文化很好地體現了西夏的陶瓷技藝、社會生活、民間習俗等方方面面。西夏陶瓷具有生活敘事性的特點。人造物是指在時間序列里發(fā)展出的相關聯觀念的指導下,由人的雙手與智慧創(chuàng)造的所有有形物品,它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性,所以器物是生活史的真實承載,陶瓷器物文化元素呈現多元融合特色。

其二,陶瓷器皿在造物設計上整體呈現使用功能為主、裝飾手法為輔的特點。西夏陶瓷制品用于日常飲食、宗教、軍事、建筑等多方面,實用性突出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陶瓷設計文化是綜合利用器型、釉色、制作工藝、功能共同達到陶瓷物質材料與功能的統(tǒng)一,反映了陶瓷工匠和使用者通過器物文化達成藝術與生活的統(tǒng)一。

其三,西夏陶瓷的設計文化中,農耕文化生活相關部分具有漢族文化特征,尤其是西夏中后期陶瓷產品,其中有澄泥硯、象棋等文房用品。此外,扁壺、紡輪、瓷蒺藜等產品清晰地反映出西夏的牧業(yè)生活;陶瓷佛像、陶瓷擦擦、散花盤等宗教器物有鮮明的藏傳佛教文化特征。

西夏陶瓷器物文化的價值與影響

西夏陶瓷工藝設計在總體上具有過渡性、交融性、向往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和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地域位置關系緊密。西夏陶瓷品種多樣,制作工藝技術較成熟。對西夏陶瓷類型、制坯、燒成工藝、使用情境等情況的分析,為我們呈現了西夏較為系統(tǒng)的陶瓷手工業(yè)生產局面。西夏陶瓷制品反映了當時西夏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陶瓷樣式、使用、裝飾、變遷與世俗生活緊密相連,而西夏的日用陶瓷器物也向我們展示了生動的西夏生活史。

其一,陶瓷文化、工藝技術上呈現過渡性。這里的過渡性包含以下兩層含義。一是西夏陶瓷工藝表現出的過渡性,在裝飾工藝上尤為突出。西夏瓷器裝飾手法,最初以在醬釉底上剔刻花露出白色化妝土,達到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為主,逐漸發(fā)展到白釉填褐彩加劃花工藝并存的裝飾手法。西夏晚期至夏元時期的西夏瓷器才出現醬釉繪制的裝飾方法,西夏陶瓷釉裝飾的變化清晰地呈現過渡性,這個工藝演變過程在武威塔兒灣窯遺址出土的產品中表現得非常清晰。二是陶瓷裝飾紋樣具有過渡性。西夏陶瓷中的文字紋飾,最有代表性的是梵文悉曇字,可以看到文字圖案早期的表意功能。瓷盤上的梵文悉曇字,是為宗教儀式所用經文設計而為之,宗教寓意大于裝飾寓意,而梵文悉曇字到元代以后其裝飾作用逐漸代替了宗教作用,西夏在藏傳佛教東傳中具有中轉過渡性,這也記錄在西夏陶瓷的紋飾文化中。

其二,陶瓷文化、工藝技術上呈現交融性。西夏在11世紀初控扼了絲路要道后,掌控了河西走廊和進入絲綢之路居延路的西夏北門戶。絲路交流始于商業(yè)交流,瓷器、茶都是絲路貿易的重要商貿物資,西夏正處在這條絲路貿易的要道上。商業(yè)交流帶來文化傳播、交流,西夏在這個重要的民族交會處發(fā)展了近兩百年。絲路上的貿易是西夏稅收的重要部分。隨著和周邊政權的貿易往來,西夏通過借鑒、吸收、傳承、發(fā)展、融會其他文化,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文化樣貌。敦煌地區(qū)的佛教藝術為西夏造物紋飾表現帶來了豐富的養(yǎng)分。河西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也豐富了西夏陶瓷文化的內容。這些共同構成西夏陶瓷文化的交融性。

其三,在陶瓷文化、工藝技術上,有對漢文化的向往性。雖然西夏政權管轄的地區(qū)是多民族共生的地區(qū),但西夏統(tǒng)治者在治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向宋朝學習,與漢文化密不可分。西夏居住著大量的漢族人,漢字也是通用的文字。西夏政府推崇儒學,儒學逐漸成為西夏政治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西夏陶瓷技藝、陶瓷文化與定窯、磁州窯產品一脈相承。

總體來看,西夏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和演變,真實地呈現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技術頻繁交流、文化藝術融合的歷史,記錄了中國古代絲路文化多元共生交融的器物文化樣貌,既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西夏窯業(yè)生產概況/25

一 西夏窯業(yè)發(fā)展的自然條件/25
二 西夏窯業(yè)遺存概況/29
三 西夏窯業(yè)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39
四 西夏陶瓷的制備、成形工藝/49
五 西夏陶瓷的燒成工藝/67
六 西夏陶瓷的生產方式/81

第二章 西夏陶瓷分類與造型特征/95
一 西夏陶瓷日用器的分類與造型特征/96
二 西夏陶瓷工具的分類與造型特征/129
三 西夏陶瓷文化器物的分類與造型特征/137
四 西夏瓷塑、瓷飾/141

第三章 西夏陶瓷的裝飾紋樣/154
一 西夏陶瓷裝飾紋樣類型/155
二 西夏陶瓷裝飾紋樣的構圖設計/173
三 西夏陶瓷裝飾紋樣的表現手法/177
四 西夏陶瓷裝飾的特征/183

第四章 從多民族交融的社會生活看西夏陶瓷/194
一 民俗生活與西夏陶瓷/195
二 生活、居住方式對西夏陶瓷的影響/212
三 絲路商貿交流與西夏陶瓷/217
  四 文化生活、軍事生活中的西夏陶瓷/224
五 宗教生活中的西夏陶瓷/228

第五章 多元的絲路文明與西夏陶瓷/234
一 西夏陶瓷設計之美與文化內因/234
二 絲路上多元文化交流對西夏陶瓷的影響/238
三 西夏陶瓷器物設計文化的特征與內涵/249
四 西夏陶瓷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印記/256

結語/263
附錄/271
參考文獻/296
后記/305

作者簡介

李貝,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繪畫實踐教學及藝術學史論研究。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甘肅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佟 譞

審校:韓瑩瑩

轉載自:人文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