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我覺得終有一天,我將覺悟。然后我將“真理”告訴所有的人,讓他們真正無誤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彼時沒有人迷茫,沒人懷疑活著,更沒有人因為抑郁或者妄想而自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個人的心中有恐懼,每個人的心中有期望。把每個人的恐懼和期望變成哲學,就是每一個智者的追求。追求,也可以說是每一個智者的恐懼和期望。我難道比釋迦牟尼佛還智慧嗎?我難道比老子還智慧嗎?我難道比康德還智慧嗎?……不,我和所有的眾生一樣聰明和愚昧。而且佛學已經(jīng)夠智慧了,可有多少人去讀過它……所以于別人而言,我智慧不智慧都不重要。于我自己而言,似乎也是這樣的。因為我本人也沒有深究佛學??!我在等什么?有寫這篇文章的功夫,為什么不去讀一篇佛家經(jīng)典呢?

我今天的恐懼,不是我為什么會死去,而是我什么時候會死,以何種方式去死。就像很多怕鬼的女性朋友,她們說最恐懼的是你感覺它在你背后,或者在某個角落,但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出來,又好像隨時就要出來襲擊你似的。我對于死的恐懼,其實是我對于生的意義的賦予,所以我在散文中反復(fù)說:活著不需要懷疑。死后【除非死后你還能思考】才能懷疑活著的意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人與宇宙的關(guān)系是什么?意識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是什么?一個個先哲們,前仆后繼,追尋著答案。究竟誰說的是對的?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智者?

馬克思的哲學貢獻,在于強化了“物質(zhì)”的第一性,并且引入了歷史唯物觀點和實踐論。同樣,王陽明的貢獻在于強化了“意識”的第一性,引入了“格物”的概念,建立了心學理論。而我,站在了他們兩者的中間,強調(diào)了我們要想辦法“重構(gòu)世界”。

理解王陽明心學,先記住這四句話:“無惡無善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用我的大白話來翻譯,就是這樣的,人的本心一開始是沒有善惡的,善惡的概念是后天才有的。這個概念在儒家那里是道德,在道家那里是規(guī)律,在王陽明這是良知。以“良知”為準則為善去惡,則無往不勝,這就是陽明心學處的核心。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那么物在哪里?自然就是在心里。馬克思講“物質(zhì)是絕對存在”,而意識不是。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處的世界呢?

你細細去品味,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哲學大咖,包括康德,維特根斯坦等人關(guān)于哲學的追蹤,到了哥德爾這里,似乎劃上了句號。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表明任何一個允許定義自然數(shù)的體系必定是不完全的,它包含了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假的命題。

第二定理的另一種說法:如果一個公理系統(tǒng)可以用來證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么它是不相容的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邏輯本身有其局限性,無法自圓其說。那么以“邏輯思維”導(dǎo)向而建立的所有哲學學說,哪個是真?如何辨別真假?就像量子力學中的薛定諤的貓或者電子雙縫衍射實驗。當你用邏輯思維去認識這個實驗的時候,你觀測它的時候,它是一種狀態(tài),你不觀察的時候,又是另一種狀態(tài)。你觀測的這個動作,決定了它在與不在。所以出現(xiàn)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真理難道處于在與不在之間?處于真真假假之間?而這種在與不在,或真或假就好像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狀態(tài),說不清,道不明。所以有智者說,真理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是用語言說不出來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見如來,方見如來?!爆F(xiàn)在再去思考為什么佛家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币驗椋骸耙磺杏袨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倍诘兰疫@里,用一個“道”字就說明了一切。那么問題又來了,邏輯不可靠,思維不可靠,那用什么來探究宇宙?探究哲學本源?王陽明從老子的道,和佛家的學說,領(lǐng)悟出了精髓“悟”。悟是思維,但又比思維更“特殊”。

它的特殊表現(xiàn)在,智者思考和想象了宇宙的本源,心里猛然道:“哦,原來是這樣?!笨墒钱斔堰@個告訴別人的時候,要寫在紙上的時候,就一定會落了俗套,陷入邏輯和語言局限之中去了。

那么有沒有不落入這種“俗套”之中的方法,可能是有的,比如處于高維度的人或許可以。網(wǎng)上有一個蜥蜴人訪談,采訪者問蜥蜴人萊塞塔,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嗎?萊塞塔回答,你們?nèi)祟惖纳囝^無法正確地去發(fā)這個音,近似于「Sssshiaassshakkkasskkhhhshhh」??吹竭@里,我們會受啟發(fā),也就是有可能,高維度空間的智慧,有自洽的邏輯系統(tǒng)和語言系統(tǒng),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很多人在此會提出疑問,高維度空間和邏輯思維,以及語言系統(tǒng)有關(guān)嗎?我反問:“沒有關(guān)系嗎?”當你重新審視意識和物質(zhì)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似乎剛剛開始。

正如我在《重構(gòu)世界》中所寫的,當你重新定義意識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物質(zhì)和意識就不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世界上的生命如此之多,物質(zhì)形態(tài)如此之多,憑什么讓人為萬物立法?憑什么以人為萬物的尺度?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不是抬高了我們,而是限制了我們。就好比關(guān)于意識的定義,教科書中會寫道:“意識是人腦的產(chǎn)物。”無論是生物學解釋,還是心理學解釋,還是哲學解釋,關(guān)于意識的產(chǎn)生,都沒有脫離“大腦”,似乎都沒有脫離“人”。

記住,人不是目的,也不是工具,也不能為萬物立法。人只能為自己立法。脫離人的意識的定義,該如何定義。那就找出所有物質(zhì)的共同屬性。人的意識就是腦電波,電磁波。同樣萬物有輻射,可以對外釋放電磁波,也可以吸收電磁波。也就是可以實現(xiàn)能量的輸出和接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我在《重構(gòu)世界》一書中,將意識定義為:“意識是物質(zhì)逆熵存在的本征,是一種多層級涌現(xiàn)。”

此刻有人問:“用什么來證明意識存在?”回答:“物質(zhì)?!?/p>

此刻又有人問:“用什么來證明物質(zhì)存在?”回答:“意識”。

也就是說物質(zhì)和意識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物質(zhì)從誕生那一刻起,意識也就誕生了。所以萬物有意識,萬物有靈,是有科學基礎(chǔ)的。

只不過意識能力的層次,必須有劃分,這也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要求。我們說王陽明是龍場悟道,而不是“龍場思道”,“思”和“悟”好似一樣,卻不一樣,不然也不會有兩個長相不一樣的字啊。王陽明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边@句話顯然是唯心的,但卻說明了王陽明的“悟”性十足。

還記得本書開篇提到例子:當你吃蘋果時,會思考這個蘋果真甜,此時你的意識包含兩面:思維主體和思維對象,思維主體就是你的意識主體,思維對象就是蘋果真甜。

如果意識不掉過頭來思考此時的思維主體,那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此時在思考這個蘋果。突然你靈機一動,追問:“我此刻在想什么?”,那么你立馬就會明白:“你在思考這個蘋果”,你的思維對象就是 “你在思考這個蘋果真甜” 而不是之前的 “這個蘋果真甜”。

所以當你試圖思考自己的思維主體時,思維主體就往后退一步,你永遠都思考不到它。如果你不停地試圖感受到思維主體,最后的思維對象就成了“我此時在思考著我在思考著我在思考著……這個蘋果真甜”。 其實意識同時具有思維主體和思維對象這兩面性,但意識從一誕生就思考了,一思考就只能感知到思維對象,而看不到思維主體,就好比量子力學的觀察測量,一觀察就表現(xiàn)出其中一面,另一面就好像消失了!

萬能的上帝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他舉不起來的石頭?上帝它自己都無法回答。

所以只能用思維去悟,而不能讓它用邏輯或者語言顯示出來,因為你“追不上”它。佛語“不可得”“如露亦如電”描述地很形象。

讀到這里,你再去回答高維度空間和邏輯思維,以及語言系統(tǒng)有關(guān)嗎?就會不那么困惑了。因為邏輯思維和語言都是意識的表現(xiàn),而意識和物質(zhì)是一體的。再從物理角度出發(fā),物質(zhì),空間,時間又是一體的。那么高維度空間和邏輯思維,以及語言有關(guān)系嗎?自然是有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科學日新月異,哲學也要與時俱進。王陽明和馬克思的時代,遠沒有今天的科學成就。如果他們活在了今天,我相信他們很容易,就會更新自己的理論。

就像我對于慣性的思考,萬物皆有慣性,萬物皆有引力。我們知道了萬物有引力是有原因的,可是對于萬物有慣性,卻認為是理所當然,似乎不需要原因??墒侨f物為什么有慣性,的確需要一個原因,而不應(yīng)該只在教科書上說:“慣性是物質(zhì)固有的屬性?!?/p>

我在《變化》中寫過這樣的話:“萬物以光速保持其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即慣性?!币κ菓T性的本源。這會得出一個似乎讓人不解的認識,那就是萬物在以光速運動!

你可能會立刻提出疑問:“根據(jù)相對論,如果物體以光速運動,那么物體的時間是靜止的,這該怎么解釋?”你來思考,該怎么解釋?

很明顯,一個物體的時間系統(tǒng)不止有一個,是多個,甚至是無限多。而我們能得到,是我們正在測量的那一個!但當我們測量時間的時候,時間又在進行,所以我們其實無法測量到“此刻”的時間。但我們確確實實得到了時間!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神奇之處!

而且你必須明白,你越要測量的準確,你付出的能量越高,也就是產(chǎn)生的熵越高。

同樣,一個人和一塊石頭相比,人的意識能力和層次越高。去了解一下人的大腦的能量消耗你就明白了,為什么人的逆熵程度會更高了。從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能量消耗是直線上升的。人類文明的發(fā)達要為此付出更多的能量。

便于一些讀者好理解,我還是做一點解釋。熵增是系統(tǒng)更加混亂,熵減自然就是使得系統(tǒng)更有序。逆熵自然是逆熵增,也就是說意識是“有序”的表現(xiàn)!但為了維持“有序”,也就是逆熵,人必須付出能量代價,逆熵度越高,能量付出越大。從這個角度講,人的一生確實是難的,因為他是奮斗的一生。如果你“躺平”,放縱或者殺死自己,那么你會在熵增過程中,一點點被消失或者蒸發(fā),從而降低了存在度。以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那么很明顯,如果意識如我所劃分的那樣,我們就應(yīng)該思考,意識逆熵度達到什么程度,我們的意識能力能到達超思維階層。那時候我們感知自己和萬物的能力和方式,是現(xiàn)在不能想象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這個角度講,所謂高維度空間也許不存在,存在的是不一樣地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即意識能力。別忘了,意識能力即物質(zhì)能力,因為物質(zhì)和意識從來不是對立的,是一體的。而物質(zhì)和空間以及時間又是一體的。如此而言,你就明白我在表達什么了。

個體有鏈接宇宙能量的能力,現(xiàn)在的每個個體有這個能力,一塊石頭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是能力高低的問題而已。一旦個人擁有鏈接并竊取宇宙能量的能力,那么改變世界的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語。

而對于宇宙整體不可控的解釋就只有一個了——無限!無限等于不可說,所以上帝不可說。

再回到地球,于我們而言,你已經(jīng)很清楚了,意識逆熵度越高,意識文明越發(fā)達,就必須付出更大的能量,而在局部有限的系統(tǒng)內(nèi)要獲得更大的能量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技術(shù)征服和地域擴張,所以地球能源早晚有一天不夠用,從月球,從太陽甚至更遠的地方獲得能源是必然的趨勢。

而且還有一點,意識逆熵度越高,所付出的能量越高。也就意味著局部環(huán)境的熵增是必然,而這種熵增于自循環(huán)生態(tài)而言有極具破壞力,地球現(xiàn)狀就反映了這一點。如何平衡人類文明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就變得微妙而且至關(guān)重要。

人類獲取能量的方式,應(yīng)該在100年內(nèi),走出地球。

再回到本篇開頭,每個人心中都有恐懼,這種恐懼似乎是寫在DAN中的,但事實是我們不會因為單一原因或因素而恐懼,恐懼是困惑或者“錯序”的表現(xiàn),它來自人的每一意識部分的交互,而這同樣也是期望的誕生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xiàn)居西安。哲學家,藝術(shù)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gòu)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