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甪里先生
編輯:莉莉絲
我們知道,在二十一世紀,抑郁癥幾乎成了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的疾病。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迄今世界抑郁癥患者已經(jīng)超過3.5億人。
我們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或許你非常熟悉的人此刻就在暗夜里忍受抑郁癥的折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抑郁癥在今天如此大規(guī)模的爆發(fā),或許會讓我們形成一種錯覺——抑郁癥是一種現(xiàn)代性疾病,是在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淡漠和隨處籠罩著恐懼焦慮的氛圍下產(chǎn)生的。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抑郁癥真的僅僅是一種現(xiàn)代性疾病嗎?古人沒有得過抑郁癥嗎?

查閱史料,我們便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毫無根據(jù),在中國和世界古代史上,關于抑郁癥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我國先秦時,《黃帝內(nèi)經(jīng)》便出現(xiàn)關于“郁”病的觀念?!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酚涊d:“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strong>即認為人類的怒喜思憂恐這五種情緒過度就會導致肝心脾肺腎這五臟受到傷害,其中思憂恐這三種較為極致的情志,恰恰是抑郁癥的病因。
在同時期的古希臘,還沒有“抑郁癥”這個說法,最早被西方人認為是melancholia(現(xiàn)在翻譯為憂郁,古希臘語為black bile,即黑膽汁之意。)
古希臘著名的醫(yī)生,也即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黃膽汁、黑膽汁、粘液和血液,這些體液的不同配比決定了人們各自不同的氣質(zhì),當這些體液的組成不平衡時,則會產(chǎn)生疾病。在他看來,脾中偏寒性的黑膽汁過多會引發(fā)憂郁,而偏熱性的黑膽汁過多則會導致狂躁,甚至發(fā)瘋。(這就是今天所謂的抑郁癥和狂躁癥)進而,他認為可以通過放血、水療、運動及飲食等方式來治療憂郁癥。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過兩種病癥:百合病和婦人臟燥。什么是百合病呢?即“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
什么是婦人臟燥呢?即“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無論是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等“百合病”,還是喜悲傷哭的“臟燥”,這些癥狀與抑郁癥的心境低落有相似之處。

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郁證》記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strong>這一觀點對于抑郁癥成因的認識較為全面和深刻的 。
虞搏《醫(yī)學正傳》則言: “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熱之交侵,故為九氣怫郁之候?;蛴隄裰至瑁蚓茲{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郁之疾”。 這里的“郁候”“郁疾”是病癥名稱,并認為由于情志、飲食等因素導致“郁疾”。
清代葉天士則在書中記載:“郁則氣滯,氣滯久必化熱,熱郁則津液耗而不流……延及郁勞沉病。”他針對郁癥的不同表現(xiàn),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醫(yī)認為人的情緒不佳會引發(fā)身體的疾病,這其實是把人看作一個整體,秉承了身心一體的原則。

得了抑郁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對治抑郁癥的,以便為我們提供借鑒。
1 、激怒病人療法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曾患憂郁癥,太子遣人請來名醫(yī)文摯,文摯說:“王之疾必可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strong>太子感到不解,問為何?文摯說:“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
在太子的再三請求下,文摯被說服前往給齊閔王看病,“與太子期而將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strong>文摯與太子約好時間,故意三次爽約,使得齊閔王怒火越燒越旺。
而文摯到后不僅不有愧疚之意,還擺出一副倨傲的樣子,禮也不行,鞋也不脫就直接跑到齊閔王的床鋪上來給他看病,并用粗鄙之語激怒齊王。之前齊閔王就已經(jīng)對他有看法了,再加上這家伙如此目中無人,齊閔王的怒氣可以說是已經(jīng)爆表了。
此時,齊閔王實在忍不住了,便開始對文摯破口大罵,就這樣,一怒一罵,齊王集聚心頭的郁悶一泄而空,抑郁癥便好了。但是文摯犯下欺君之罪,嚴重地激怒了齊閔王,所謂“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于是齊閔王便把文摯給殺了。
我們今天來看,文摯為了堅守醫(yī)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治好患者的疾病,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可歌可泣!與此同時,也為中醫(yī)醫(yī)案史上留下一個心理治療的典范案例,而其中的原理正是根據(jù)中醫(yī)情志治病原理的“怒勝思”原則。

2、逗笑病人療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患有抑郁癥,終日悶悶不樂,治療多次卻難見成效,病情反而一天天惡化。經(jīng)人舉薦,一位老者前往診治。老者望聞問切后,故意對巡按大人說:“你得的是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調(diào)養(yǎng)調(diào)養(yǎng)就好了。”巡按聽了捧腹大笑,覺得此人極不靠譜、糊里糊涂,甚至連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發(fā)笑,久而久之,抑郁癥竟不治自愈。
一年后,老者又與巡按相遇,這才道明其中玄機,“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則氣結(jié)’,并無良藥,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開,氣則疏結(jié)通達,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開懷歡笑中不藥而治的?!毖舶催@才恍然大悟,連忙道謝。這個故事看似荒誕不經(jīng),但蘊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其實治療抑郁癥最好的方法就是樂觀面對每一天。

3、音樂療法
我們知道,面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范仲淹與歐陽修等人呼吁改革,推行了慶歷新政。由于改革觸犯了利益集團,歐陽修被貶。此外,當其踏上仕途之后,因做官清廉、剛直不阿,得罪了不少同僚,明里暗里對他打壓排擠。他長期郁憤難抒,久而久之便患上“幽憂之疾”,也就是如今常說的抑郁癥。
當時,歐陽修雖多方求醫(yī),卻不見病情好轉(zhuǎn)。為了排遣苦悶,他在閑暇之余跟隨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操縵,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知不覺間,抑郁癥竟然痊愈了。因此其在《琴說》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話,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shù)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strong>從琴聲中受惠的歐陽修將這種音樂療法推薦給了好友楊置。

楊置由于屢試不第,抑郁成疾,歐陽修特地送給他一張琴,認為藥物治療不如以琴曲來排遣憂思效果好,并將其親身經(jīng)歷及體會撰寫成膾炙人口的《送楊置序》。
那么,我們不禁疑問,在眾多樂器中,為何只有古琴有如此奇效?其實,琴聲里暗藏著玄機。我們知道古琴有宮商角徵羽五聲,分別對應五臟。古人認為琴聲所傳達出的喜怒哀樂最能打動人心,而“心神”會影響與之相對應的臟腑功能,產(chǎn)生以情勝情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郁癥的效果。歐陽修認為琴聲“喜怒哀樂,動人必深”,即古琴能舒暢情志,抒發(fā)情感,也能安心寧神,因此對情志性疾病的調(diào)養(yǎng)非常有益。
其實,抑郁癥并非僅僅是精神障礙,而是一種身心疾病。古往今來它都一直存在,只要用合適的療法,便可將其治愈。
參考資料:
【1】佚名 《黃帝內(nèi)經(jīng)》
【2】脫脫主編 《宋史》
【3】呂不韋主編 《呂氏春秋》
【4】張仲景 《金匱要略》
【5】張景岳 《景岳全書》
【6】虞搏 《醫(yī)學正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