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策在執(zhí)行中忽視了地域特殊性、農民利益與科學規(guī)律,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

據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報道,為貫徹落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求,赤水市從2023年開始推進流出耕地恢復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塊已撂荒閑置。

近期,中國之聲記者實地走訪赤水市多個鄉(xiāng)鎮(zhèn)村組發(fā)現,一些整改時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長出了新竹;有的地塊種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還有的地塊整改后根本不具備耕種條件。整改為何沒能實現恢復耕種的初衷?

↑已整改地撂荒現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已整改地撂荒現狀。

耕地保護本是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基石,如果演變成“砍了竹林、荒了耕地”,那實在遺憾,更發(fā)人深思。

據中國之聲報道,有的村里一半已整改的地塊撂荒。除受外出務工人員多,村里缺乏勞動力的影響外,砍掉竹林整改復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種條件不完備,耕種成本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現“開天窗”現象——有的整改地塊位于山林間,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塊,而周圍還都是大片竹林。

根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嚴肅開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處置工作的通知》,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自然地理和農業(yè)生產條件”“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防止簡單化、一刀切”。目前暴露出的問題,違背相關要求。

據中國之聲報道,赤水自然條件復雜,地形地貌多變,山多地少。赤水的竹資源豐富,有“中國竹都”之稱。對農戶來說,砍竹易、復耕難。且據當地多位鄉(xiāng)鎮(zhèn)干部表示,栽竹子和種糧食在當地產出效益懸殊,群眾恢復耕種的積極性不高。推進整改復耕,不能無視客觀地理條件,也不能漠視農戶基本權益。否則,收獲的不是產糧田,而是一地荒草、一片怨聲。

此外,恢復耕種的工作邏輯不能以“任務導向”替代“效果導向”,如果整改被簡化為數字填空,看上去落實了,實則只是從紙上回到紙上,最終會把政策的公信力和群眾的信任感一點點耗盡。

問題在于政策與基層現實脫節(jié),也在于缺乏配套措施的“硬推”。據中國之聲報道,整改復耕的時間緊、任務重,宣傳發(fā)動群眾的難度大,這是基層干部反映最多的問題。

這也反映出一定的治理困境,文件落地的速度快于基層動員的節(jié)奏,如果政策考核的指揮棒只看數字、不問實效,其結果大概率會是基層干部被迫應付,群眾利益受損。

目前,赤水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表示,他們正在和林業(yè)部門積極對接,對涉及“開天窗”的整改地塊進行異地補劃,并積極爭取項目,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正在進行旱改水的項目,給已整改地塊建水池、鋪管網。這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

除此之外,地方還需要從被動執(zhí)行轉向主動治理,比如引入土地整治、種植結構調整、經濟作物替代、勞動力補貼等綜合可行的措施,提升復耕的實際成效。

讓政策落地,如果不能真正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落實難題,那便無法取得真正的成效。若政策在執(zhí)行中忽視了地域特殊性、農民利益與科學規(guī)律,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整改復耕,是一項需要系統(tǒng)思維、民生溫度與技術賦能共同加持的持久工作。真正把好事辦好,才能守住耕地紅線,也守住人心。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徐其揚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