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部屬大學在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過30%,但是仍然有多所高校踩紅線,比如浙江大學在本省招生比例達52.3%。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要求部屬高?!氨镜厣幢壤抵?0%”,16年過去了仍然有5所985大學我行我素,繼續(xù)加大在本地招生的人數(shù)。
這5所牛氣的大學分別是:
1.浙江大學,年招生計劃6000人,本地投放3136人,本地生源比52.3%;
2.華南理工大學,年招生計劃6895人,本地投放3476人,本地生源比52.4%;
3.中山大學,年招生計劃8153人,本地投放3645人,本地生源比44.7%;
4.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年招生計劃3800人,本地投放1690人,本地生源比44.5%;
5.山東大學,年招生計劃10270人,本地投放3618人,本地生源比35.2%;
浙江大學是“千年老三”,這些年排名無論是“清北浙復交”,還是“北清浙交復”,怎么排浙江大學都是第三名。

浙江省經(jīng)濟發(fā)達,有人很奇怪,偌大個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學這一所985大學,211大學沒了。
如果了解情況就知道了,這是因為浙江大學一家獨大的原因。
早在1998年浙大就開始合并了。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強強合并,組成了新的浙江大學。
如果不合并,放到現(xiàn)在杭州大學、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都是211大學。浙大的強,就是合并了省內(nèi)本該有的211大學。
合并后的浙江大學如虎添翼,如果把浙江大學搬遷到北京,可能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庭抗禮了。
浙江大學合并了這么多高校,浙大的發(fā)展又離不開浙江省的支持,于是,浙大不得不多招本省的考生,這些年浙大招收本省考生一直保持在52%以上。

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都是廣東的985高校,每年高考廣東都在吐槽,說你們都說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高考難,豈不知我們廣東才難呢!
廣東雖然每年考生人數(shù)比河南省少了差不多60萬,但是廣東省的考生發(fā)現(xiàn)并沒有錄取率方面的優(yōu)勢。
比如2023年,廣東實際參考人數(shù)約70萬,本科錄取率為46.15%。
別看錄取率還可以,其實整體錄取率比全國低了約14%。
尤其是211錄取率,2.74%,低于全國平均5.01%,全國排名倒數(shù)第一。
2023年,廣東一本上線率15.44%,河南一本上線率16.65%,低于河南省。
廣東2023年211錄取率3.5%,985錄取率1.6%;

河南省2023年全省高考報名總數(shù)131萬人,本科錄取率47%,一本錄取率10%,211錄取率4.10%,985錄取率0.90%,被稱為“地獄模式”。
廣東除了985錄取率稍高于河南省,本科錄取率和211錄取率都低于河南。
廣東985錄取率稍高一些的原因是,廣東有2所985大學,即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河南省沒有1所985。
可是很奇怪,廣東有4所211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211錄取率卻不如河南省。

廣東省心理不平衡了,以后不要說河南省高考老大難,廣東才是老大難呢!
我認為,廣東再難,也還是難不過河南。
廣東好歹有2所985,4所211大學,而河南省只有1所鄭州大學是211。
不說廣東的211大學,單是2所985大學錄取就偏向本省考生,比如華南理工大學,年招生計劃6895人,本地投放3476人,本地生源比52.4%;中山大學,年招生計劃8153人,本地投放3645人,本地生源比44.7%;
這怎么能跟河南省比?至于說錄取率低,那是別的方面的原因。
咱們再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這些年越來越好,排名一度進入前十。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優(yōu)質(zhì)生源招不來,招來后留不住,多少影響到了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因此,哈工大投放在本省的招生比例占44.5%,這給黑龍江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說了,哈工大是“一校三區(qū)”,除了校本部,還有威海校區(qū)和深圳校區(qū),三校區(qū)統(tǒng)一品牌、統(tǒng)一規(guī)格、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質(zhì)量、協(xié)同發(fā)展。雖然校本部在本省招的多,但其他兩個校區(qū)卻貢獻給了全國。
這個道理也能夠說得通。
最后說說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年招生計劃10270人,本地投放3618人,本地生源比35.2%。
山東大學是“山河四省”之一,這些年,山東省的高等教育發(fā)展真的是一日千里,比起“山河四省”另外三個省份強得太多了。
山東985大學有4所,純211大學有2所,然而,山東因為高考生人數(shù)多,還是比較偏重于在本省招生,這也是多年的傳統(tǒng)。
為什么這些985大學敢于“踩紅線”多招收本省學生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與經(jīng)濟利益有關(guān)。
復旦一教授曾直言:“上海給6個億,復旦本地招生比例就從10%飆到40%”。南京大學招生辦也承認,江蘇省的共建協(xié)議明確要求“多招本省人”。
大學也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沒有錢清高不起來,國家雖然給的有經(jīng)費,但是架不住屬地給更多的錢,在經(jīng)濟利益面前,多招一些本地的學生算什么?
第二,高校合并后遺癥。

上海交大合并市屬的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本地生比例瞬間暴漲到40%;
浙江大學吞并杭州大學等三所省屬院校,直接變身“浙江人的浙大”,本地生比例瞬間暴漲到52.3%。
合并前一些地方院校主要招的都是地方生,合并后自帶“本地基因”,仍然不忘家鄉(xiāng)父老。
第三,打著“服務地方”的旗號。
高校一邊喊“要招全國英才”,一邊多招地方學生。華南理工的解釋是:“廣東高考太難,我們得照顧本地人”。
但是,河南、河北、山西等考生活該當炮灰?這種情況公平嗎?
再說了,一些985名校,本身就是國家投入,難道不該顧全大局嗎?
當然,也有好的,以下7所985大學值得點贊,它們在本屬地招生比例不足10%。

1.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校區(qū)),年招生計劃2430人,本地投放116人,本地生源比4.80%;
2.中國人民大學,年招生計劃2932人,本地投放184人,本地生源比6.3%;
3.北京理工大學,年招生計劃3741人,本地投放243人,本地生源比6.5%;
4.北京大學,年招生計劃4402人,本地投放300人,本地生源比6.8%;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年招生計劃3526人,本地投放264人,本地生源比7.5%;
6.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年招生計劃1950人,本地投放176人,本地生源比9.0%;
7.清華大學,年招生計劃3800人,本地投放359人,本地生源比9.4%。
你對這件事情怎么看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