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朱璋命湯和討伐方國珍后,制定了北伐戰(zhàn)略:先攻山東,再攻河南,接著占陜西潼關(guān),最終攻取元大都。
隨后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lǐng)25萬大軍由淮河進入中原。

同時胡廷瑞和何文輝被派往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占領(lǐng)邵武,湯和和廖永忠通過海路攻克福建福州。
原文賞析:
于是遣將北伐中原,南征嶺徼。
史略:吳元年, 太祖以江南既定,命徐達等北取中原,諭之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guī)熒钊?,屯兵堅城之下,饋飯不繼,援兵四集,非吾利也。 今宜先取山東,徹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guān)而守之,據(jù)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 以及關(guān)、隴, 可席卷而下也。 」
【譯文】{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將領(lǐng)北伐中原,南征嶺南。}
《史略》記載:吳元年(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因江南已經(jīng)平定,命令徐達等人北伐中原。
他告誡徐達說:“元朝建都已有百年,城池防守必然堅固。如果我們孤軍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糧食供應(yīng)不上,援兵四面八方匯集而來,這對我們不利。
現(xiàn)在應(yīng)該先攻取山東,撤去他們的屏蔽,然后回師河南,切斷他們的羽翼。再攻下潼關(guān)并守住它,占據(jù)關(guān)鍵門戶。
這樣全國的形勢就掌握在我們手中了,然后進軍元都,他們勢力孤立,援兵斷絕,不用戰(zhàn)斗就可以攻克。
攻克元都后,我們向西進軍,云中、九原以及關(guān)隴一帶,就可以迅速攻下了。”
達受命,渡淮而北,至沂州, 守將王信以城降,莒、嶧諸州皆來附。 達命別將韓政率精銳扼黃河沖要, 以斷援兵,進攻益都, 拔之。 濟南、東平、濟寧、東昌等路,次第皆下,山東遂平。 洪武元年,達等溯河西上,遂克永城、歸德, 分兵下陳、許諸州。 大軍至陳橋, 汴梁降,諸城邑悉下。 乃入虎牢, 趣河南, 敗元兵于洛水北,遂克河南,進克陜州,入潼關(guān),取華州,李思齊等西遁,于是命將守潼關(guān)。 別將鄧愈又討平南陽、汝、裕諸山寨, 河南州郡,悉入版圖矣。
【譯文】徐達接受命令,渡過淮河向北進軍,到達沂州,守將王信獻城投降,莒州、嶧州等州也都來歸附。
徐達命令副將韓政率領(lǐng)精銳部隊扼守黃河的沖要之地,以切斷元軍的援兵,然后攻下益都。
濟南、東平、濟寧、東昌等路,依次都被攻下,山東就此平定。
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等人沿河西上,攻克永城、歸德,分兵攻下陳州、許州等州。
大軍到達陳橋,汴梁投降,各城邑都歸附了。
再進入虎牢關(guān),直撲河南地區(qū),在洛水北打敗元軍,攻克河南地區(qū),再攻克陜州,進入潼關(guān),攻取華州。
李思齊等人向西逃走,太祖命令將領(lǐng)守住潼關(guān)。
另一名副將鄧愈討伐平定南陽、汝州、裕州等地的山寨,河南地區(qū)各州郡,全部并入明朝版圖。
先是太祖之遣將北伐也,即命胡廷瑞等由江西取福建,楊璟等由湖南取廣西。 廷瑞遂自建昌出杉關(guān), 取邵武,攻建寧 未下。 復(fù)命湯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 和奄至城下,一鼓拔之,遂趨延平,克其城,執(zhí)陳友定。 胡廷瑞亦下建寧,尋又進取興化, 于是汀、泉、漳、潮諸路悉降。
【譯文】在朱元璋派遣將領(lǐng)北伐的同時,就命令胡廷瑞等人由江西攻取福建,楊璟等人由湖南攻取廣西。
胡廷瑞從建昌出發(fā),經(jīng)過杉關(guān),攻取邵武(福建南平邵武),攻打建寧(福建南平)但沒有攻下。
朱元璋又命令湯和由明州海路攻取福州。
湯和的軍隊突然到達福州城下,一鼓作氣攻下福州,然后直撲延平,攻克延平城(福建南平延平區(qū)),捉拿陳友定。
胡廷瑞也攻下建寧,不久進兵攻取興化(福建莆田),汀州(福建龍巖)、泉州、漳州、潮州(廣東潮州)各路都紛紛投降。
既又命廖永忠自福建海道進取廣東,陸仲亨自贛州進兵,由韶州搗德慶, 為犄角之勢。 永忠取惠州,至東莞, 何真迎降,廣州亦下。 仲亨悉平英德、連州、肇慶、德慶諸州郡,與永忠會于廣州之龍?zhí)叮?廣東境內(nèi),悉來降附。 復(fù)奉詔引軍趣廣西,遂由肇慶溯西江而上, 抵梧州,州郡望風(fēng)迎附。 時楊璟方克永州,南攻靜江,永忠等自平樂而進,合兵攻城,克之。 廣西境內(nèi)悉定。
【譯文】朱元璋又命令廖永忠從福建海路進兵攻取廣東,陸仲亨從贛州進兵,由韶州(廣東韶關(guān))直搗德慶(廣東肇慶),形成犄角之勢。
廖永忠攻取惠州,到達東莞,何真出迎投降,廣州也被攻下。陸仲亨平定英德、連州、肇慶、德慶等州郡,與廖永忠在廣州的龍?zhí)稌煟?strong>廣東境內(nèi)州郡,都投降歸附。
廖永忠又奉明太祖朱元璋詔令率軍攻向廣西,由肇慶沿西江向上游進軍,抵達梧州,州郡官員望風(fēng)迎附。
當(dāng)時楊璟剛剛攻克永州,向南進攻靜江,廖永忠等人從平樂(廣西桂林)進兵,合兵攻城,攻克靜江。
廣西境內(nèi)全部平定。
顧氏曰:「太祖之取天下,善于用因而已。夫郭子興齷齪常才也,太祖因之而集虓虎之師。韓林兒廝養(yǎng)豎子也,太祖因之,而成開辟之業(yè)。雖然,委曲以脫子興之難,猶可能也;至南征北伐,功業(yè)既赫然矣,乃龍鳳紀(jì)年,終林兒之身而后已, 豈非善自遵養(yǎng),因以成無競之烈者歟?故曰:居天下之后,始可以承天下之弊;辭天下所共爭,乃能集天下所難成。此太祖締造之功,所以紹漢軼唐也。彼汲汲然稱王僭號,自逞雄心者,豈足與語此哉?」
【譯文】顧氏(作者)說:“太祖奪取天下,善于利用已有的條件。郭子興是個才能平庸的人,太祖利用他聚集如虎添翼的軍隊。韓林兒是個小廝養(yǎng)的豎子,太祖利用他,成就了開創(chuàng)帝業(yè)的功績。
即便如此,委曲求全來擺脫當(dāng)初郭子興的危難,還是可能的;至于南征北伐,功業(yè)已經(jīng)顯赫了,卻還沿用龍鳳(吳)紀(jì)年,一直到韓林兒去世后才停止,這豈不是善于自我保全,利用已有條件來成就無人能與之匹敵的功業(yè)嗎?
所以說:處在天下人之后,才可以承受天下的弊害;辭讓天下人都爭奪的東西,才能集中力量辦成天下人難以辦成的事。
這就是太祖創(chuàng)立帝業(yè)的功績,所以他能繼承漢唐的基業(yè)而又超過它們。那些急于稱王僭越帝號,自己逞雄心的人,難道值得和他們談?wù)撨@些嗎?”
端倪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對北伐中原和南征嶺南都有詳細的策略和部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針對北元就有十三次軍事行動。
明朝北伐不但恢復(fù)了南宋時代所喪失的中原地方,也扭轉(zhuǎn)唐末以來漢族的被動地位,完全奪回漢唐最盛時代直到北疆的國土。
朱元璋在1367年十月派遣中書平章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領(lǐng)安吉、寧國、南昌等處衛(wèi)軍自江西由陸路進取福建。
同時朱元璋又命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率水師自明州 (今浙江寧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對福建水陸兩路夾擊之勢。
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最終成功地平定了福建地區(qū)。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任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朱亮祖為副將,由海道取廣東。
先平定福建,然后沿海路進攻廣東。這一系列軍事行動最終成功平定兩廣地區(qū)。
從1356年把南京改名應(yīng)天府開始,朱元璋的政治圖謀就顯而易見了,但是他并沒有立即稱帝,而是繼續(xù)積累力量,擴大影響,直到1368年,他感到時機成熟,才在應(yīng)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能夠成為皇帝,除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外,他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人才班子和領(lǐng)導(dǎo)才能。
他知人善任,能夠有效地利用和駕馭人才。
他虛心好學(xué),一邊打仗一邊拜師學(xué)習(xí),這種堅毅和上進的精神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