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張簡易的折疊桌,幾把塑料凳,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旁邊站著一位手腳麻利的老板娘。這就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京肉餡要少到剛好能撐起面皮,捏合處要松緊得當,下鍋后才能像小金魚般在水中舒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講究餡料的大餛飩不同,南京小餛飩的湯底,豬大骨要熬到湯色乳白。盛碗時先調底味:一勺鹽、一撮榨菜末、一小塊豬油,沖入滾燙的骨湯,最后撒上翠綠的蔥花。這簡單的搭配,卻能讓湯的鮮味層層遞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趣的是,南京小餛飩還有個特別的稱呼——"喝餛飩"。這是因為皮薄餡少的小餛飩入口即化,連湯帶皮吸溜著吃才最地道。老饕們都知道,正宗的南京小餛飩湯里絕不放紫菜蛋皮,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地方的標志。但一定要加一勺用豬油熬的辣油,紅亮的油花在清湯上暈開,香氣直往鼻子里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南京人的生活劇本里,小餛飩總在關鍵時刻出場:清晨趕早課的學生、深夜下晚班的工人、打完麻將的街坊...它不像正餐那樣隆重,卻總能恰到好處地熨帖腸胃。特別是冬夜里,遇見一個柴火餛飩挑子,看跳動的火苗映著老板忙碌的身影,聽著"阿要辣油啊"的吆喝,一碗下肚,連指尖都暖和起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雖然柴火擔子少了,但南京人對小餛飩的鐘情絲毫未減。那些藏在巷子里的老店,依然保持著現(xiàn)包現(xiàn)煮的傳統(tǒng)。食客們擠在簡陋的桌椅間,西裝革履的與穿著睡衣的比鄰而坐,共同享受這碗平民美食。這或許就是南京小餛飩最動人的地方——它從不在乎食客的身份,只在乎那一刻的滿足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