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美三巨頭為一系列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而談到“防止布爾什維克”問題時,三巨頭意見很快達成一致,同意采取措施遏制蘇俄革命擴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對此最積極,提出組建200萬遠征軍鎮(zhèn)壓蘇俄革命的宏大構想,并建議“主要由美國提供軍隊”,并陰陽怪氣地說:“美軍參戰(zhàn)較晚,士氣最為旺盛?!?/p>
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當即表示反對,因為“美國為歐洲作出的犧牲已經夠多了”。僵持不下之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出面打圓場,經過反復協(xié)商,最終決定采取出兵封鎖和組建“防疫地帶”的方法來遏制蘇俄的擴張。

隨后,協(xié)約國分頭行動,英法借口保護戰(zhàn)略物資出兵摩爾曼斯克,美日也在西伯利亞登陸,配合“白匪軍”干涉新生的蘇俄政權。一時間,蘇俄境內遍地烽煙,各路人馬打得一塌糊涂。最終,“干涉軍”被蘇俄紅軍趕走,協(xié)約國武裝扼殺蘇俄的企圖未能實現(xiàn)。
此后,在協(xié)約國支持下,復國的波蘭和獨立后的芬蘭、波羅的海三國組成“防疫地帶”,以此作為蘇聯(lián)“西擴”的屏障。從一戰(zhàn)后到二戰(zhàn)前的近20年間,英法同這些國家簽訂多個“共同防御條約”,不斷加強“防疫地帶”建設。

1939年,歐洲大陸戰(zhàn)云密布,為了共同防御德國,英法不得不坐下來與蘇聯(lián)談判。談判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5個月后,斯大林對英法的敷衍應付終于不耐煩了。8月21日,蘇聯(lián)宣布三國間的談判無限期休會,隨即向德國拋出橄欖枝。
一直關注蘇英法三國談判的希特勒心領神會,立即于23日派外長里賓特洛甫飛抵莫斯科。當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橫空出世。

對條約的簽署,希特勒興奮至極,稱這是“外交上的巨大勝利”。而斯大林也在簽約后激動地舉杯“為希特勒的健康干杯”。心懷鬼胎的英法“禍水東引”的陰謀破產了,而他們苦心構建的“防疫地帶”也將面臨洪水的沖擊。
解除了兩線作戰(zhàn)危險后,希特勒開始大膽實施西進。而利用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斯大林也要抓緊以空間換時間,把英法的“防疫地帶”改造成自己的“東方戰(zhàn)線”。

9月1日,希特勒“履行條約”率先閃擊波蘭,17日,蘇聯(lián)宣布“波蘭政府不復存在,向居住在東波蘭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兄弟伸出援手”,蘇軍隨即越過邊界開進波蘭。瓜分波蘭后,蘇聯(lián)輕松取得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改造了一處重要的“防疫地帶”。
當年10月,蘇聯(lián)向芬蘭提出“邊界北移和交換領土等要求。自認為有英法撐腰,芬蘭斷然拒絕。11月30日,蘇軍大舉入侵芬蘭,歷經3個月苦戰(zhàn)才告慘勝。1940年3月,芬蘭被迫簽署割地條約,蘇聯(lián)再攫取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作為英法“防疫地帶”的中堅力量,波羅的海三國也被希特勒和斯大林“劃入”蘇聯(lián)的勢力范圍,自然無一能幸免。1940年7月,懾于蘇聯(lián)淫威,三國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隨后宣布“自愿加入”蘇聯(lián)。至此,18萬平方公里土地又被蘇聯(lián)納入囊中,波羅的海沿岸的“防疫地帶”被斯大林“改造”完畢。

羅馬尼亞人民“歡迎“蘇軍進駐比薩拉比亞
1940年8月,蘇聯(lián)向羅馬尼亞提出“收復”比薩拉比亞地區(qū),并把北布科維納“移交”給蘇聯(lián)。忙于西線戰(zhàn)事的希特勒“見死不救”,羅馬尼亞只得就范。這樣一來,蘇聯(lián)不僅擴大5萬多平方公里面積,還使“東方戰(zhàn)線”從波羅的海一路延伸到黑海。
就這樣,斯大林把英法苦心設計的“防疫地帶”輕松改造成“東方戰(zhàn)線”,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蘇聯(lián)邊界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僅增加的46萬平方公里就相當于一個德國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