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普遍認為,唐朝的書法最精妙,從標準度分析,唐人“尚法”,筆力扎實,線條規(guī)整,展現(xiàn)楷書的端莊、正大之象,譬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的字跡,十分勻和精到,的確挑不出一絲錯誤,可是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些作品過于精嚴,變化斂于墨色之下,無法窺探細節(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且千篇一律的風格和意態(tài),也令人感到審美疲勞,藝術的生動性不足,若是學習過多,恐有用筆僵化、單調等問題,正如米芾所言:“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丑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書法乃是藝術,需要具備活力和情感,以及個人特色,這一點宋代的書法家,做的非常完美,彼時推崇“尚意”,依據(jù)情感走筆,線條自然暢意、靈活多變,就像蘇軾、米芾和黃庭堅,用筆舒展駿健,個性十足,可惜這幾位名家,全都擅寫行書,少見楷書作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幸好南宋時期,有一位高手,受到“尚意”和古法的2重熏陶,寫出靈動而穩(wěn)健的楷書,水平比唐代大師還高,此人就是張即之,史冊記載,此人出身顯赫,不知為何,名氣一直不高,因此常被后世低估,認為他的技藝不高,實際上,張即之的楷書,名貫中外,日本書壇也稱贊,其字“驚為天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即之的楷書,沒有延續(xù)平整勢態(tài),或者常見的緊秀之風,他“以行作楷“,同時把大字的寬闊之風,與小字結合,點畫峭拔銳利、干練清健,給人神采奕奕質感,還有幾分“寫經體”俊逸、虛和的氣息,不過相比常見的敦煌“寫經體”,張即之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突破傳統(tǒng)“寫經”的單調,通過筆畫粗細對比、逆入平出的筆法,賦予小楷“短促有力、方正開闊”的視覺張力,雖受界格限制,卻通過內部空間調整,形成“精致端嚴又富于變化”的特征,至于大字作品,更是極具老辣之風,以“刷”字般的迅疾筆法,營造蒼茫氣息,凸顯其突破程式化的藝術追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今張即之的傳世作品,拍賣價格高昂,2016年北京保利“中國古代書畫夜場”,《華嚴經殘卷》最終賣了6325萬,日本對于其字,亦是極盡追捧,將其列為“四絕”之一,安世鳳也評說:“今評其筆意,亦非有心為怪,唯象其胸懷……峭拔之可駭耳。自開天以下,千奇萬異,何獨字法不得任情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您對張即之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