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208天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31個詞條

01

前幾天,看到一則帖子。

清明假期,帖主一家和朋友一家約了親子游。

游玩后將要吃晚飯時,帖主的兒子就開始喊餓,到了吃飯的時候,飯菜一上桌兒子就開始搶著吃。

每盤菜一端上來,兒子就跟餓狼似的,馬上起來夾很多菜到自己碗里,因為他,其他幾個孩子也跟著搶著吃,一頓狼吞虎咽。

吃著吃著,朋友的老公突然說要講一下餐桌禮儀。

帖主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想剛剛兒子確實失禮了,被講一下就被講吧。

朋友老公開始講故事,說菜上來一盤就吃光,上兩盤也吃光,后面都是空盤給服務員收走,讓別人看到還以為這一桌人沒點菜。

他還問帖主兒子:“你知道什么是延遲滿足嗎?”

帖主聽著聽著,就有些不舒服了,對方講的跟她想象的餐桌禮儀完全不一樣。

她一向主張面子和教養(yǎng)之間,選擇讓娃做自己,讓他自己探索,這是她的教育理念。

她覺得,兒子不禮貌她也有些沒面子,但是她不會選擇當著大家面前講,而是會決定私下回去再教育。

她越想越覺得心里不痛快,她說:

“我不是思想不開放,但想想心里還是不爽,請問這種情況我要懟回去嗎?”

02

無一例外的,網(wǎng)友沒覺得那位朋友哪有做錯,反而是帖主,有些自以為是了。

之所以朋友會選擇吃飯吃到一半突然才說起來,其實是在等待帖主自己先對兒子進行制止和管教,他也是看到帖主沒反應才選擇站出來。

至于帖主說回去再管教也是后話。

如果一開始對方?jīng)]有對她的兒子進行管教,想必回到家帖主可能也不會特地將這件事提起,畢竟她的教育理念是“讓娃做自己,讓娃自己探索”。

更何況教育講究及時性,作為家長一開始就應該教育孩子改正,但凡帖主在兒子夾菜的時候選擇制止,別人也不會替她教育孩子。

就像有人說的:“在家不教好,去外面就有人教了。”

是啊,之所以有沒教養(yǎng)的熊孩子,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有不作為的家長。

想起去年畢業(yè)季,各美術學院的一場畢業(yè)展,也暴露了很多熊孩子和家長。

家長帶著孩子去欣賞展覽里的作品,感受藝術的熏陶,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畢業(yè)展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讓人無奈。

中國美術學院王夢羽的畢業(yè)作品,是一個模擬“家”的藝術布景。

景中有一桌麻將,均由黏土、納米膠等材料,一粒麻將花費三四個小時,她與同學一起花了幾個月手工制作而成。

作品一經(jīng)展覽,觀眾都很好奇,常有人伺機上手捏捏,盡管有志愿者們維護秩序,作者有時也會在現(xiàn)場;盡管旁邊還赫然張貼著“禁止暴力破壞,損壞罰款”的標語,但也沒能防住。

短短六天,一桌麻將全被觀眾捏得不成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X

憤怒的作者最終無奈接受作品無法再修復的現(xiàn)實,她干脆把作品原來的樣子打印出來粘貼在展覽現(xiàn)場,并把自己的作品改名為《麻將·教育》,簡介里寫著:

二次創(chuàng)作的作品,由作者和一部分觀眾共同完成?!?/p>

任誰看了都覺得諷刺。

我們能理解小孩子好奇心旺盛,不知輕重也在所難免。

但藝術展不是游樂場,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有義務規(guī)范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發(fā)現(xiàn)孩子有侵害他人人身、財產(chǎn)的舉動時,不加以及時制止,就是家長的失職。

有些家長甚至還“以身作則”,做一些不文明的行為。

“熊孩子”的背后,大概真的都有著“熊家長”。

03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照妖鏡”。

孩子的行為,也能看出家長的素質(zhì)。

本身就不文明的家長,是教育不出文明的孩子的;品德高尚的父母也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在心理健康中,真正影響人的是人格。

它的來源不在于認識活動、意識現(xiàn)象和情緒表達等日常的積累,而來源于早年養(yǎng)育。

她提出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父母曾問我,孩子老要跟我鬧,還威脅去跳樓,怎么辦???能怎么辦呢?這是家長一直慣,慣出來的毛病。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知道,這事不行就是不行。不能以鬧來解決問題,要學會妥協(xié)。

她舉了一個例子:

如果一個孩子哭鬧,你就把他抱到房間里,給他個小板凳,關上門,對他說:“要哭就哭吧,但是你是不對的?!?br/>等孩子哭完,給個熱毛巾幫他擦把臉,問他:“還哭嗎?還哭我等你?!?br/>這時候他就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李玫瑾說,不要小看三歲說不,鬧是一個很糟糕的性格問題,關乎修養(yǎng)。

父母所有的過度袒護、無限退讓、一味縱容,都是在把孩子推向一個錯誤的深淵里,越陷越深。

無數(shù)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yǎng)的孩子背后站著有修養(yǎng)的家長,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良好的言傳身教下,并不會有什么熊孩子。

“愛子,教之以義方?!?/p>

立德方能樹人,幫孩子扣好德行這??圩?,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