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hi,我是胖胖。

惡不躲在角落,而是光明正大地爬到了臺面上,甚至自以為是地教訓別人。

在今天這個講求“合規(guī)”“尊重”的時代,一句“你沒資格”比臟話更扎耳。

它赤裸地暴露出某些人骨子里對平等的蔑視,對勞工的輕視,對底層的傲慢。

4月23日,九派新聞報道了一則新聞:

事情呢,是再普通不過的求職消息:一位求職者在與佛山市某商貿(mào)公司溝通崗位詳情時,僅僅是問了一句“有雙休嗎”,結果被該公司品牌總監(jiān)王某明罵為“下等人”。

什么叫下等人?是身份證上有標記?是學歷太低?還是穿得不夠體面?都不是。

在這位王總監(jiān)眼中,你不過是個找工作的,就不該有條件,更不該有要求,更別說提什么“雙休”了。

他說得很直白:“你幾斤幾兩?有工作都不錯了,還要求雙休?”

這可不是一句氣話,而是精英迷思和階層優(yōu)越感的集中體現(xiàn),是藏不住的等級歧視。

說白了,王某明不是“情緒失控”,而是表達了一種他習以為常的判斷模式:

職位不高,資歷不夠,就活該被剝奪最基本的勞動權利——比如雙休。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一整套職場秩序和管理文化的縮影。

咱們呢,先把“常識”搬上臺面:

《勞動法》明確規(guī)定:標準工時為“五天八小時”,也就是說——雙休是法定標準,是底線要求,不是雇主高抬貴手的“福利”。

所以,當求職者問“雙休嗎”,問的是權利,不是討好;而當公司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甚至覺得你“不配提問”時,那才是真正的違法與不尊重。

一個合法的要求,卻被當成了不識抬舉。

那問題就來了:

為什么這種理所當然的權利,在一些企業(yè)那里卻像是“逆天改命”?為什么要求雙休成了“刺頭”的表現(xiàn),甚至會遭到羞辱?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

很多小微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公司乃至一些中型私營企業(yè),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隱性的“等級劃分邏輯”:

什么樣的崗位配什么樣的尊重, 什么樣的學歷配什么樣的休假, 什么樣的履歷才有“資格”提要求。

而這背后真正的核心邏輯是:

“是你求我,不是我求你?!?/p>

勞動關系被異化為一種“恩賜式雇傭”。公司不是在買你的勞動力,而是在“施舍”一個機會。而你要做的不是談條件,而是感恩戴德。

于是才有了“你幾斤幾兩”這種話出口無礙,才有了“你沒資格”這種高高在上的居高臨下。

當然,胖胖覺得,別急著把矛頭只指向王某明。他只是說出來了別人心里想說又不敢明說的話。

在無數(shù)招聘現(xiàn)場,在不計其數(shù)的職場交流中,類似的“鄙視鏈”一直都在悄無聲息地運行。

比如:問福利被認為“事多”;提條件被看作“難搞”;想清楚工作內(nèi)容被視作“不夠敬業(yè)”;談工時就等于“不懂現(xiàn)實”。

說白了,他們怕的不是你提要求,而是怕一旦你開了口,別人也開始開口了。那這套靠壓榨、靠無底線加班運轉的秩序就要崩了。

更令人唏噓的是,在現(xiàn)在內(nèi)卷的環(huán)境下,很多人會這樣覺得:

“現(xiàn)在還有人問雙休?” “他那學歷還想挑工作?” “工作都難找,別太自以為是?!?/p>

這是一種自我馴化的結果。

你本來也是權益受損的一方,卻在職場中自動代入施壓者的立場。這種現(xiàn)象,心理學上叫“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社會學上叫“內(nèi)卷邏輯的底層自洽”。

有些人寧愿相信“我吃過的虧是天經(jīng)地義的”,也不愿承認“我們原本可以爭取更多”。

再扯扯這些管理者的奴役思維

他們這些把員工當機器的人,最怕的就是員工有主張。

在這種管理觀念里,員工要“能干”,還要“能忍”,更要“會跪”。

他們鼓勵加班文化,卻不愿支付加班費;他們追求“責任感”,卻從不承擔任何責任;他們倡導“團隊精神”,但從來只收割而不分成果。

這一整套奴役型職場文化,其實是在對所有勞動者進行情緒和心理上的“再教育”:讓你習慣低期待、習慣自我感動、習慣不提要求。

說回這次事件,王某明的道歉信一出,馬上又撤;公司下架招聘信息,卻沒任何實質性處理;而當?shù)厝松缇值谋響B(tài)是“民事糾紛,私下協(xié)商”。

看到了嗎?

他們不是不懂雙休的法律底線,而是覺得“不至于動真格”。

幸好,網(wǎng)絡世界還有一點余溫。

幸好還有網(wǎng)友愿意“上綱上線”,把職場潛規(guī)則擺到明面上說清楚。

這不是網(wǎng)暴,而是一次民間的自我辯護,公共輿論不是網(wǎng)暴,是糾偏。

如果一個人真的因為“說錯話”而引發(fā)眾怒,那問題或許不在“話”,而在“某些人心里的邏輯”。

一個求職者問雙休,本該平常。

但一旦你開始質疑,質疑“老板為什么可以為所欲為”,那你就成了麻煩制造者。

為什么?因為質疑本身就是一種反抗。

反抗久了,系統(tǒng)會崩;系統(tǒng)崩了,一些人的奴役員工得到的利益也就沒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人在發(fā)飆,而是一場網(wǎng)友的集體糾偏,是一件好事。

當然,胖胖會覺得,真正該爭的,不只是雙休,是整個勞動環(huán)境的尊重與對等。

是讓雇傭關系回歸平等交易,是讓管理者學會尊重,是讓打工人不再跪著討生活。

網(wǎng)友不是要搞對抗,而是想問一句:“既然勞動法已經(jīng)寫得這么清楚了,為什么你們這些公司執(zhí)行這么難?”

這個社會本就該更好一點。

我們對惡的敏感,不是脆弱,而是文明。

人不需要感謝誰給你一個雙休的崗位,那不是人情,是應得的權利。

也不是“現(xiàn)在年輕人太矯情”,當一個正常人都要拼命討回基本尊嚴時,我們該問的是:到底是誰太不講理?

那位求職者,也不是“下等人”,只是撞上了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那位求職者,提的也不是條件,而是底線。

爭的也不是某種權益,而是平等的資格。

而全網(wǎng)的糾偏,就是讓更多的人,開始爭這條線。

勞動不該是羞辱,崗位不該是施舍。

每一次說“不”,都不是在惹麻煩,而是在爭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