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公布。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根據(jù)茅盾先生遺愿而設立。參評作品皆為長篇小說,字數(shù)在13萬以上的作品。多年來,茅盾文學獎的確選出了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了解中國文學,實際上就是了解中國人心靈的滄海桑田。當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作,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血淚和夢想,也是看到今天的自己。
為此,先知書店誠摯推薦“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集精選”,均含作者簽名/鈐印,極具珍藏價值。從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可以讀懂中國小說與中國人心靈的變遷,看見中國文學的過去和未來——
▌劉亮程——詩意棲居的“當代陶淵明”

劉亮程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和“鄉(xiāng)村哲學家”,甚至有人稱他為“當代陶淵明”,在理想與現(xiàn)實間詩意棲居。在他的筆下有《巨人傳》式的狂歡,《堂吉訶德》般的天真,卡爾維諾式的輕盈,他在古老史詩的盡頭開辟天地,重造奇妙世界。
斬獲新一屆茅盾文學獎的《本巴》是現(xiàn)實世界無限伸長的影子,是我們寄存在高遠處的另一種生活;《一個人的村莊》更是劉亮程的“封神之作”,風靡20多年,感動8000萬人,讓希臘的火種重放光芒;《虛土》是一直可以看下去的書,它像夢一樣飄在空中,多年以后仍能讓你感動;《鑿空》它能鑿空人的記憶,既現(xiàn)實又魔幻——“天堂遠得很,地獄很近。有時地獄就是我們自己挖的一個洞?!?/p>
▌梁曉聲——秉直書寫人世間的真實

龍應臺說:“知識分子有矯正社會、喚醒民眾的使命,在這一點上,作家梁曉聲先生令人尊敬?!绷簳月曇砸环N罕見的秉直與寬厚,如一頭老黃牛勤奮翻耕著腳下土地,寫出了一系列自成一格的小說。
他寫的《人世間》真實反映上山下鄉(xiāng)、知青返城、出國熱、下海潮、國企改革……被譽為“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聚焦中國社會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生存規(guī)則;在寫完《父父子子》之后,梁曉聲卻表示自己要放下手中筆了:我不允許沒寫過這個題材,這本書交稿之后,已去一憾事,以后可能就不寫了。
▌徐則臣——書寫河流與民族的秘史

徐則臣被認為是中國“70后作家的光榮”,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學獎得主。他的長篇多圍繞運河展開,串起百年悲歡;短篇則聚焦城郊底層小人物的掙扎與奮斗,讀來別開生面。
《北上》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fā)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耶路撒冷》聚焦于運河邊長大的70后的生活現(xiàn)狀和疑難困惑,堪稱一代人的心靈史;《北京西郊故事集》勾勒現(xiàn)代普通百姓的生存現(xiàn)狀,這些人始終心懷熱情,面對未來既彷徨也堅定——在這個城市,你的孤獨無人響應,但其實,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金宇澄——上海浮世繪里的說書人

金宇澄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上海浮世繪里的說書人”。金宇澄憑借《繁花》拿下了中文圈幾乎所有文學獎,包括茅盾文學獎。他性格“不聲不響”,即使《繁花》紅得發(fā)紫,被改編為電影、舞臺劇……他依然多次用“不響”表明自己的不介入。
梁文道說:“《繁花》真是書如其名,整本書就像是一連串的亂花叢,真是你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繁花,每一朵花散發(fā)著奇異的氣味?!崩锩媸瞧矫癜傩盏纳睿瑫r代變化的烙印,沁透著《紅樓夢》的真正精髓;俗世男女、閑言碎語、人情世故、衣飾打扮,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用口語鋪陳而出,看罷最后一頁,像是過完了一生。
▌劉震云——被寫作耽誤的喜劇人

美國《柯克斯評論》寫道:“讀劉震云作品,即使在你絕望時,也會笑出聲來?!眲⒄鹪圃诤幽闲锣l(xiāng)農(nóng)村長大,血液里流淌著胡辣湯的芬芳,和故鄉(xiāng)黃土地的“黑色幽默”。有人稱他是“被寫作耽誤的喜劇人”。但他說“我是我們村最不幽默的人”,“我不幽默,真正幽默的是生活”。
他被王朔稱為“絕無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實生活”。馮小剛也說,他的小說“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刀光劍影”。他的作品里每一句都是戲,嘴里說的是東,心里想的是西,還有各種官場關系,以及生活里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他會讓讀者忽然發(fā)現(xiàn),中國人為什么活得這么累。
▌阿來——寫作是一件有神性的事

莫言說:“阿來可以說用他的筆,把一個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變成了在文學上引人注目的地點?!辫F凝說:“在阿來那里,寫作是一件有神性的事情?!卑硐嘈牛胍淖肿叩酶h,筆尖必須棲息在土地上,與土體上的人們保持緊密聯(lián)結。
他徒步走完大渡河、若爾蓋草原,在藏族風情的雪山冰川中,尋找寫作真諦。阿來的寫作,以一種獨有的方式構建了一個“阿來的世界”?!秹m埃落定》與《機村史詩》,一部寫的是歷史,一部關注的是現(xiàn)實,兩部著作組成《阿來經(jīng)典小說集》,照亮邊地靈魂,凝結時代回聲。
▌霍達——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

冰心說,霍達是“一位有著充沛激情和正義感的女作家”,而《穆斯林的葬禮》則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這本書為霍達帶來了巨大聲譽,但是她本人卻說:“我寫了800萬字,不止《穆斯林的葬禮》這一本書,其他作品也是我的兒女?!?/p>
她的《補天裂》堪稱了解今日香港的必讀之書;《未穿的紅嫁衣》寫一個人在情感與事業(yè)之間的選擇;《紅塵》是對殘酷人性的靈魂質問。古今中外均能涉及,體現(xiàn)著她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不論是英雄形象,還是英雄的反面,都用他們執(zhí)著的信念去守候心中的信仰。
以上每名茅盾文學獎得主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獨特角度的“中國故事”,都在進行作家個人的“中國社會分析”。從這些著作中不僅可以獲得獨特的文學體驗,感受字里行間的神性、幽默和真實,更可以看到中國怎么會走到今天,又會走向怎樣的明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