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關于中國留學生的“安全標簽”爭議,再次登上中外媒體頭條。
一方面,美國持續(xù)對中國學生、科研人員展開“安全篩查”?!都~約時報》曾報道,多名中國博士生因“可能涉及敏感技術”遭拒簽,甚至被遣返。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延續(xù)前任特朗普的部分政策,在簽證發(fā)放、海關盤查中針對性加強了對STEM領域中國留學生的審查。
美國高校中的中國學生群體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實驗室里謹言慎行、在課堂上回避敏感話題,甚至在日常社交中都小心翼翼。
而就在這時,一位中國企業(yè)家的一句話,在國內掀起了更大的風暴。
4月22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的議案,71歲的董明珠順利當選新一屆董事,并再次當選格力電器董事長,開啟其執(zhí)掌格力電器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然而,她在會上關于人才任用的一些言論引發(fā)了不小的質疑。

她直言:“格力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里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我只能保守地選擇?!?這一表態(tài)迅速在網絡上發(fā)酵,尤其是在留學生群體中引發(fā)了強烈反響。

董明珠此番言論可能并非毫無緣由。格力作為一家在國內乃至全球都頗具影響力的企業(yè),在技術研發(fā)和商業(yè)競爭中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或許在過往的經歷中,企業(yè)遭遇過信息泄露、技術被竊等情況,這使得管理層對于人才的選拔,尤其是有海外背景人才的任用格外謹慎。但將整個海歸群體與 “間諜” 劃等號,無疑是一種過于片面和極端的認知。
對于留學生群體而言,董明珠的言論讓他們深感委屈。
這番言論迅速在社交平臺引發(fā)強烈反彈。一些網友支持,認為“安全第一”,也有不少人質疑: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偏見?
留學生群體尤為受傷:“我們辛苦讀書、背井離鄉(xiāng),怎么忽然就成了間諜?”一位澳洲碩士畢業(yè)生在微博發(fā)文:“剛剛在美國簽證被拒,現(xiàn)在回國連工作機會都要被懷疑,這還讓人怎么活?”

澳洲華人留學生們紛紛表示,自己遠渡重洋求學,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哪有能力當間諜,只是想找個工作罷了。”

加拿大留學生表示:姐我記得王自如是留學生來著。
美國留學生則調侃稱:太慘了,沒機會進格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鳳凰評論等主流媒體也對董明珠的言論表達不滿,指出“將海歸群體與間諜掛鉤,是典型的情緒化標簽,極具誤導性”。
針對董明珠的上述“海歸派”言論,鳳凰網評論稱,表面上是出于“安全”考慮,但其實暴露的是一種對“他者”的深度防備——一種將“海歸”等同于“間諜”的危險思維方式。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海歸群體”與“間諜”畫上等號,本身就是一種情緒性指控。這不是國家安全層面的專業(yè)判斷,而是典型的捕風捉影,甚至是無端抹黑。

回溯歷史,晚清時期的大臣曾國藩就提出“向西學”,主張“留美幼童”計劃;民國時期,蔡元培請來德國歸國學者胡適、梅貽琦執(zhí)掌教育大權;改革開放后,正是一批又一批“海歸”投身科研、產業(yè)、教育,才有了今天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的崛起。
如今,中國正處于技術自主與產業(yè)升級的關鍵階段,國際化背景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橋梁。拒絕“海歸”,不只是錯失一批擁有國際經驗的專業(yè)人才,更可能是在主動割裂中國與全球科技生態(tài)的連接。
從中興、華為、百度到字節(jié)跳動,幾乎所有中國頭部科技企業(yè),都有大量高管與技術骨干來自海外名校、國際大廠。正是這種多元背景的融合,才推動企業(yè)持續(xù)創(chuàng)新。
開放包容,方能吸納百川
在這個全球深度交融的時代,“海歸”不應被視為風險標簽,而應被視作連接世界的資源。在法律制度和管理機制健全的前提下,企業(yè)完全可以建立更嚴密的安全審查體系,而不是通過排斥一整類人群來“以絕后患”。
董明珠曾是中國制造業(yè)的旗幟性人物,但她這一次的表態(tài),或許是站在了公眾認知的對立面。一個真正強大的企業(yè),應有能力識別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以“標簽”取人。我們期待格力,也期待更多中國企業(yè),能用更開放的視野,迎接真正的人才時代。
現(xiàn)實殘酷:“里外不是人”,留學生處境艱難
美國說你是“中國間諜”,中國有人說你是“境外滲透”,夾在中間的留學生被迫陷入身份認同的尷尬。

事實上,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家境普通、學業(yè)辛苦、目標明確,僅僅是為了讀書、求職、追夢。他們并無所謂“滲透價值”,更不具備“間諜技能”。
“真要是靠留學生搞情報,那還不如派去旅游團?!币晃痪W友諷刺道。
現(xiàn)實是,留學生回國就業(yè)早已內卷多年。一紙海外文憑,在學歷貶值大潮中已不再吃香。名校畢業(yè)生也要在“海歸回爐”中重新適應本土求職市場,還要面對政策不明、身份可疑等隱性歧視。
與此同時,他們的海外求學之路也愈發(fā)曲折。簽證收緊、審查嚴格、部分國家民間排華情緒高漲,“讀個書像在闖關”。

留學的意義,還剩下多少?
留學,這件曾經讓無數學子心馳神往的事,如今似乎被蒙上了一層灰。
有人說,這是中美博弈的必然副產品;有人說,這是輿論極化下的集體焦慮;也有人說,這只是極少數人的偏執(zhí)誤判,但造成的寒蟬效應卻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當然需要國家安全,但更不能因個別風險就把整個群體污名化。更重要的是,不應讓理想主義者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未來,留學生還敢做夢嗎?
他們也曾在凌晨的圖書館挑燈夜讀,也曾獨自扛過異國孤獨。他們不是間諜,也不是叛徒,只是想要一個公平、尊重的機會。
若你也曾是那個背起行囊、告別故鄉(xiāng)去求學的人,請轉發(fā)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見留學生的真實處境。留學不該是罪名,更不該成為被利用的“政治標簽”。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