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的下場早已注定
日前,據(jù)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公司于22日表示,已同意以105.5億美元的現(xiàn)金交易的方式將其數(shù)字航空解決方案業(yè)務出售給美國一家私募股權公司Thoma Bravo,包括提供導航產品和軟件的子公司杰普遜,以及航空導航應用程序ForeFlight。

報道稱,此舉是波音公司為削減成本和籌集資金做出的最新努力,因為該公司每個季度消耗數(shù)十億美元,并且在努力應對近年來一系列安全丑聞引發(fā)的質量危機。波音去年虧損了140億美元,預計虧損將持續(xù)到今年,大規(guī)模虧損迫使波音公司急切地尋找額外的資金來源。
要知道,波音作為航空領域的老牌巨擘,曾經可是縱橫天空,盡享風光無限。可如今,卻因成本之困,不得不割舍旗下業(yè)務,這背后所折射出的,滿是深深的無奈與窘迫。
緊接著,次日,法新社跟進報道,波音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凱利?奧特伯格證實,受美中貿易戰(zhàn)影響,中國已暫停接收新飛機。兩條消息前后呼應,恰似 “屋漏偏逢連夜雨”,讓波音的處境愈發(fā)艱難。
這絕非中國落井下石,實在是中國無法承擔相關零件的關稅費,而且波音的質量與安全性堪憂,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

遙想當年,波音公司何等輝煌,波音飛機在全球天空肆意翱翔,訂單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彼時,中國還是波音的重要大客戶,大量采購波音飛機,為其斐然業(yè)績添磚加瓦。
然而,世事無常,近年來,波音飛機陷入一系列嚴重困境,飛機質量問題頻頻爆發(fā),幾起震驚世界的重大事故,如多米諾骨牌般,將波音的信譽瞬間擊垮,跌落谷底。
再加上現(xiàn)在的關稅環(huán)境,導致中國不得不“停止接收波音飛機交付”。
這對于波音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早年,中國訂單曾經占波音全球銷售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可見,如果中國仍正常接收波音飛機,波音也不至于以105.5億美元賤賣自己的業(yè)務,看似波音到手105.5億美元,但其實從長期來看,波音損失的可不止105.5億美元,而是犧牲掉了長期利益。

中國商飛崛起
可能有人就會問了,咱們主要進口的就是波音和空客飛機,那停止接受波音飛機交付,全部買空客不成?
當然不是,隨著中國航空技術的持續(xù)精進,我們在全球航空領域的話語權與日俱增。面對波音飛機層出不窮的問題,中國不再被動接受,而是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安全性能卓越、品質更可靠的國產飛機成為替代之選。這一重大轉變,對波音、空客這些常年霸占天空的飛機而言,不啻于一記沉重的 “組合拳”。
2023年5月28日,C919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完成商業(yè)首航,標志著其正式進入商業(yè)運營階段
這絕非僅是一項技術層面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的有力見證。我們徹底擺脫對國外飛機的依賴,自主研發(fā)、生產出安全可靠的大型客機,標志著中國在高端制造業(yè)領域已穩(wěn)穩(wěn)扎根。
并且,隨著C919持續(xù)優(yōu)化完善與市場推廣,在未來國際航空市場,完全可以與波音、空客等老牌航空巨頭一較高下,分庭抗禮。

說在最后,美國衰敗至此,實在令人始料未及!曾經的航空霸主,如今為削減成本,忍痛出售核心業(yè)務;曾經極度依賴的大客戶,如今因自身錯誤貿易政策,徹底流失。
市場是公平的,過程決定了結果,波音乃至美國,或許真該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賣慘,道德綁架,利用最后的霸權余威胡作非為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