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參與修建三峽大壩的老人曾說過,90%的人不知道,在三峽大壩修建初期,我國著名水利科學家黃萬里先生對修建三峽大壩持反對意見。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反對修建三峽大壩的“第一人”竟然是我國著名的水利科學家黃萬里……
黃萬里“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曾做出過兩項極為重要的決定:一項是反對修建三門峽工程;一項是反對修建三峽大壩工程。
作為水利專家,一生都與水利事業(yè)打交道,要說黃萬里反對水利,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但他卻不相信一點,更是認為:“高壩鎖龍”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最終反而會成為問題根源。
1984年,三峽大壩工程進入籌建階段,施工單位、院校專家多方考察,最終由國家審批通過蓄水位為150米的三峽方案,而后,三峽大壩開始了長達數(shù)年的修建歷程。
但在進入正式修建之前,黃萬里就曾提出了反對,當時中國的發(fā)展并不算十分先進,而修建三峽大壩可謂是耗時、耗力、耗錢。
光是初期修建三峽大壩的預算就達到了驚人的2500億人民幣,20世紀80年代,中國全國的GDP總量為1911億美元。
按照當時美元與人民幣的兌換稅率,1人民幣可兌換0.16美元,1美元可兌換6.2人民幣元。
這樣算下來,當時修建三峽大壩的資金占據(jù)了當年中國GDP總量的五分之一還要多,全國人民都在因為這項水利工程“籌錢”。
黃萬里口中的“高壩鎖龍”是什么?通俗一點,就像是一堵高高的“城墻”將巨大的水浪“阻隔”在外,從而達到目的。
如何將“城墻”修建的密不透風、甚至連一滴水都滲透不進去?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中國的工程師們可以做到嗎?即便堵住了水,堆積的泥沙何去何從?
當時,黃萬里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他一輩子與水利工程打交道,要說誰最了解這些水利工程,黃萬里必定是其中之一。
設想一下,三峽大壩一旦修建,一些地區(qū)的小型水壩就得選擇“讓路”,必須為三峽大壩的修建“出力”,籌集而來的資金也被統(tǒng)一使用,都花費在了三峽大壩上面。
西北地區(qū)常年干旱,飛沙走石,風吹石頭跑,地上沒有草;而華北地區(qū)呢,又因為地勢、氣候等問題,雨水充足且密集,這些雨水需要及時進行排泄、疏通。
因為修建三峽大壩,西北的干旱需要擱置一旁,華北的地下水成為“禍患”下不去,而這些資金全部都被投入到了三峽大壩的修建工程當中。
三峽大壩修建完成之后能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尚未可知,對于黃萬里來說,國家修建三峽大壩工程,就是一場“豪賭”。
如果賭對了,問題迎刃而解,但有隱患,如果賭錯了,不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會對西北和華北地區(qū)造成影響,甚至帶來更大的災難。
他為何如此執(zhí)著于反對三峽大壩工程修建?其實,在三門峽工程修建時,他就做出了“同樣”的預判,并表示反對。
三門峽工程修建完成初期,面臨的問題一大堆,比如造成黃沙“擁堵”,排不出去,河水“泛濫”,使得西安險些成為“水城”。
泥沙擁堵造成河水泛濫,久而久之,堆積只會更嚴重,必須進行排沙排水,想出解決辦法,困難重重,雖然后續(xù)想出了解決辦法,但也是費時、費力、費錢。
黃萬里的擔憂有道理,但中國修建三峽大壩也是志在必得,思想在進步、技術在進步,而中國的舉動也確實驗證了一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中國修建三峽大壩的心意已決,若是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腳”,也就沒有世界上大名鼎鼎的三峽大壩了。
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修建完成,距離從1994年修建時起,整整過去了12年,中國用十數(shù)年的光陰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奇跡。
三峽大壩修建完成初期,確實遇到了黃萬里所說的問題,但從總體來看,三峽大壩竣工后利大于弊。
黃萬里不是反對水利,而是擔憂隱患,這一點與中國修建三峽大壩并不存在矛盾、沖突,而恰恰是有了黃萬里這樣敢于說“真話”的人,才能想出應對風險的良策。
謀求發(fā)展,就是要有人率先說不、又有人堅持排除萬難,堅持不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