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歌手楊坤把模仿他的網(wǎng)紅組合“四川芬達”告了。

據(jù)說,楊坤要求模仿者發(fā)布道歉聲明,并且賠償500萬元。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有人質疑楊坤“小題大做”,格局太小。

更多人卻在翻看“四川芬達”的模仿視頻后直呼:

“原來以為是楊坤心眼小,看完才知道是楊坤告晚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川芬達”由兩名博主蔣某和李某運營。

早期以搞笑段子為主,但始終不溫不火。

2024年初,他們嗅到“惡搞頂流”的商機,開始模仿情感主播“四川可樂”。

用東北方言解構狗血劇情,三個月內粉絲突破50萬。

然而,這類內容的天花板很快顯露出來。

轉折點出現(xiàn)在——他們對楊坤的 “魔性” 演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夏天,一條用沈陽話翻唱《無所謂》的視頻引爆全網(wǎng)。

視頻中的這兩個人,頂著爆炸頭、穿著花襯衫,將楊坤的沙啞嗓音演繹成“沒sei了大不了”。

夸張的挑眉、喉結抖動和“醉酒式”走位被網(wǎng)友戲稱“楊坤看了想報警”。

這正是 “四川芬達” 的轉型之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精準捕捉了楊坤的多個標簽:

夸張的造型(如皮衣墨鏡、“32場演唱會” 經(jīng)典造型)、還有蘭花指、墨鏡踩煙頭,以及沙啞的嗓音和搞笑的動作等,將楊坤的經(jīng)典形象進行了 “二次創(chuàng)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四川芬達”2024年發(fā)布的一條視頻中,李某扮演歌手阿坤,蔣某扮演偶遇的粉絲。

阿坤表示:“我擁有32場演唱會,并擔任好聲音導師?!?/p>

接著,阿坤開始演唱楊坤的《扔泥巴》,并將歌詞“他們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種荷花”改成了:

“他們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盤菜?!?/p>

還有篡改歌詞,把“他們朝我扔泥巴”改為“他們朝我扔粑粑,我拿粑粑做蛋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蔣某聽完后,不屑地說:

“就你這音樂讓中國流行音樂倒退了15年,難怪你演唱會50人。”

阿坤聽完,憤怒表示:

“你是黑粉啊?阿坤這個音樂非常的fashio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段視頻,李某扮演的“阿坤”在類似《中國好聲音》節(jié)目的背景板前面瘋狂唱歌,嗨到青筋暴起。

副歌部分時,李某表演著“斷氣”的樣子,直挺挺仰倒在舞臺上。

接著,他把身體扭成一個橫著的“U”字形,在地上陰暗爬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一條,用沙啞唱法唱著一首歌曲《癢》,配上令人作嘔的動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這條惡搞視頻,他們演唱《路燈下的小姑娘》,表情夸張。

還穿著黑絲,將自己扭成麻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wǎng)友紛紛表示:

“可能楊坤就是看了這個視頻,才決定告他們?!?/p>

“看完才覺得,楊坤告晚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去其神髓、留其皮毛”的模仿,迅速讓“四川芬達”粉絲突破80萬,直播間場場10W+,打賞金額更是暴漲。

眼看著兩人賺的盆滿缽滿,其他網(wǎng)紅也緊隨其上,跟著惡搞模仿了起來。

這股風刮得愈演愈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

“當搞笑變成丑化,流量是否已越過法律與道德的邊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10月,楊坤工作室首次向平臺舉報“四川芬達”。

33條視頻被下架,賬號遭封禁7天。

然而解封后,二人變本加厲,甚至發(fā)布新歌《你禮貌嗎》繼續(xù)內涵楊坤。

歌詞寫道:“說好的拿泥巴種荷花,你問我禮貌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2025年3月,楊坤正式提起訴訟。

令人咋舌的是,“四川芬達”非但不慌,反而徹底放飛自我,借助起訴事件炒作更加沒底線。

楊坤的傳票,被他們兩個當成了廣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川芬達”甚至還委屈地表示:

“我們沒有提他名字,也沒有任何批判性的內容,也沒有針對性,都以搞笑為主,怎么就侵權了?”

還有不少網(wǎng)友玩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目前,四川芬達的賬號粉絲已經(jīng)漲到了173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種道歉-炒作-再道歉的循環(huán),徹底激怒了楊坤。

4月24日下午,楊坤在微博平臺上回應與網(wǎng)紅“四川芬達”的糾紛。

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作為歌手,這么多年模仿我的人太多了,從來沒有告過誰。

但“四川芬達”賬號的內容,是在打著模仿的旗號發(fā)布侮辱和丑化我的視頻。

最初,我通過平臺投訴想讓他們停止侵權,但沒想到換來的是變本加厲。

無奈之下,這才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坤的訴訟要求是:

“四川芬達”立即刪除其在多個平臺上發(fā)布的涉嫌侵害他名譽權的視頻,并發(fā)布道歉聲明,賠償精神損失費。

網(wǎng)傳,一開始楊坤要求的賠償是500萬,后來“四川芬達”變本加厲,漲到了700萬。

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審理認為,盡管“四川芬達”未直接使用楊坤姓名,但通過特定造型、行為暗示及貶損性內容,足以讓公眾產生關聯(lián),構成名譽權侵害。

目前,該案件正在審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讓我想到了曾經(jīng)模仿王寶強的網(wǎng)紅“王寶弱”。

為了蹭流量,王寶弱想出了一個毫無底線的點子,拿王寶強的私事開刀:

和王寶強前妻馬蓉直播連麥。

視頻中,他模仿王寶強與馬蓉當年的某些場景,意圖制造話題、吸引眼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播后他更是將直播畫面剪成視頻,發(fā)布在賬號上,并配上引人遐想的標題:

“回憶是痛苦的根源。”

更過分的是,他還在同村找了個女生一起演戲,并為女生取名為“牛蓉”,甚至還找了一個姓宋的男子當他的經(jīng)紀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網(wǎng)友爆料,王寶強最終將他告上了法庭,索賠650萬。

模仿本身沒有錯,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也是學習的最初形式。

但你蹭著別人的熱度,還故意搞惡俗丑化那一套,這樣的模仿,合適嗎?

“四川芬達”和“王寶弱”的案例,暴露了某些網(wǎng)紅的生存邏輯:

以爭議換熱度,以丑化搏出位。

當網(wǎng)友一邊喊著“沒座警告”,一邊為低俗模仿買單時,這場鬧劇早已超越法律范疇,照出了網(wǎng)絡時代的流量亂象。

楊坤粉絲的憤怒質問值得深思:

“如果人人都靠踐踏他人尊嚴賺流量,下一個被侮辱的會是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事件也暴露出短視頻平臺的監(jiān)管漏洞。

盡管平臺多次下架四川芬達的視頻,但侵權內容仍舊肆意妄為,無法無天。

有專家建議,平臺應加強對模仿類內容的審核,建立 “黑名單” 制度,對屢教不改的賬號永久封禁。

深以為然。

流量就像是一個雙面鏡。

無論是卑劣還是高尚,都能夠通過它照射出來,并且無限放大,讓人一覽無余。

對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來說,流量這面鏡子無疑是他們展示自我、傳遞正能量的舞臺。

然而,對于那些品行不端的人來說,流量固然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獲得關注和熱度,但也會將他們的丑陋和不堪暴露在公眾面前,讓他們承受無盡的指責和唾棄。

楊坤與“四川芬達”的糾紛,不僅是明星與網(wǎng)紅的對決,更是一場關于創(chuàng)作自由與道德底線的公共討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模仿本可以是致敬的藝術,但當模仿變成侮辱,當流量凌駕于尊嚴之上,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法律的制裁,更需要整個社會對底線的堅守。

諧音梗不是免死金牌,玩梗自由不能踐踏人格尊嚴。

與其說楊坤起訴的是模仿者,倒不如說是網(wǎng)絡施暴者。

我相信,法律會給出一個答案,而公眾的良知終將選擇站在尊嚴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