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柬埔寨崇正學校,李世安的學生們給她準備生日驚喜。受訪者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樊星 記者 李媛媛
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程”意味著興奮、歡騰。但李世安至今都記得三年前啟程那天,出發(fā)是無聲的。沒有隆重的儀式,簡單匆忙地集合、拍照后,大家背上帶有中國國旗的書包,就迅速奔赴完全陌生的國度。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李世安表示,初到柬埔寨崇正學校的日子,如同一場文化的“硬著陸”。這所涵蓋幼兒園到專修的華人學校,讓習慣國內教學模式的她一頭撞上了現實的“鐵板”。尤其讓她措手不及的,是學?!叭苄汀眹H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定位——一去學校,她就成為了身兼歷史、代數、語文等多門課程的“多面”教師。
拮據的教學條件,不僅帶來了困難,也讓李世安尤其“上火”。在陌生環(huán)境的緊繃中,她急于向學校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剛開始教學就用純中文”。然而,第一次期中考試,紅色成績單像警報器般刺眼:全班三分之二不及格。她才意識到,“學生中文基礎較薄弱,應該語速慢一點,轉換相應教法”。
她在國內網購平臺上購買獎狀用來獎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水平一般的同學,她會采用更加口語化、簡單化的表達,平時也會購買辣條等小零食來“俘獲”學生們的心。
然而,真正讓她困擾的教學難點并非來自語言層面的障礙,而是在深化學生理解過程中難以傳遞的抽象文化內涵。由于柬埔寨沒有“四季”,有一次,李世安在講解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時,她意識到學生們從未真正體驗過“玉露凋傷楓樹林”中的意境。為此,她特意在放假回國時帶回來一片枯黃的落葉,讓學生們觸摸“秋天”。
她通過三年的海外任教發(fā)現,許多媒體報道塑造的中國形象并不立體、全面。盡管“個人的力量杯水車薪”,但她始終希望學生們能親自去中國看看,破除思維的局限。例如,讓他們親身體驗一次課堂上總提到的四季和文化習俗,而不是僅憑他人的言論去理解中國。
教學技能的成長和語言的提升是必然的,但她還收獲了心態(tài)上的平穩(wěn),學會了“放慢腳步”。李世安認為學生教會了她包容、沉穩(wěn)與耐心,每當她風風火火地趕課時,學生們會一齊笑著對她喊“chill”,提醒她放慢節(jié)奏。
李世安已經進入了三年任期的最后階段。今年7月,她“每一天都無比充實”的志愿者經歷將暫時畫上句號。盡管任教三年獲得了許多教學經驗,但是她準備回國繼續(xù)深造,用理論沉淀為下一次的出發(fā)蓄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