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個世界讀書日已經(jīng)過去了,但對于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讀書不是一日之功,更應(yīng)該是一種沉靜的堅守與恒久的習慣。

在漫長的歷史中,書籍以其亙古不變的智慧光芒,照亮了人類文明前行的航程;在紛擾的塵世里,書籍用靈動絕妙的文字磚瓦,構(gòu)筑起獨屬于我們的精神家園。

魯迅先生曾把讀書分為“職業(yè)的讀書”和“嗜好的讀書”。無論哪一種讀書,都需要濃厚的興趣和有效的方法。

濃厚的興趣、有效的方法在哪里?在鴻學碩儒的記述里。

他們所經(jīng)歷的讀書生涯、所總結(jié)的讀書方法親切有味、簡便易行,最值得用心體會與追摹。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覽7位名家學者的讀書方法與意趣,一起在大師們的經(jīng)驗中汲取養(yǎng)分,充實自己的閱讀時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吾愛吾師 》

俞寧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說影響我最長久的,當數(shù)唐詩。

我大約四五歲的時候,母親從韶關(guān)的外婆家把我接回北京。外婆送我們繞過一個水塘。母親彎下腰對著我耳朵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阿婆送我情?!?/strong>

回到北京,夏夜院子里,坐在父母中間乘涼。那時的市中心還有螢火蟲飛來飛去,我用大蒲扇去拍打,扇出的風讓它們飄得更遠了。母親說:“輕羅小扇撲流螢”

從濕熱的廣東來到北京,我最能體會“天階夜色涼如水”的滋味。

唐詩不是一本書,是一種聲音。母親的聲音。清柔如暑天的微風。

父親問我:“你怎么把‘撲[pū]流螢’念成‘瀑[pù]流螢’呢?”我說“‘撲流螢’不好聽,‘瀑流螢’好聽?!备赣H搖搖頭,說“怪來哉!‘撲’是入聲一屋。仄平平?!蔽乙活^霧水。

唐詩不是書,是一個謎。父親的謎。神秘如夏夜的流螢。

——摘自《吾愛吾師·母親與“抖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對莎劇“不感冒”,很快傳到對門包老伯耳朵里面。怹緩聲對我說:“你別急。從你抱怨莎翁看,應(yīng)該是有些文學潛質(zhì)的。我讀《麥克貝斯》,另有原因,暫時不好對你說。但你不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卻是和一般年輕人大不相同。文學作品到了極致,總含蘊著一種大慈悲。你能惋惜他們死時年輕,說明你心里是有慈悲的。但是你得想想,前些年那些抄家、打人的‘小將’們,不也就是十四五歲嗎?人的生理,從十一二歲到十六七歲是‘發(fā)身期’,荷爾蒙激增而不平衡,在體內(nèi)到處亂竄,使人的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走極端、做出激烈而不顧后果的事情。你覺得莎翁‘差’,我覺得這正是他‘強’的地方。你看啊,兩個家族明爭暗斗,發(fā)身期的孩子們成為犧牲品。這多么地不公、多么地悲慘!

這是生物系解剖學教授對于文學作品的生理解讀,讓我這個毛頭小伙子在頭腦中打開了一扇窗子。

——摘自《吾愛吾師·月光皎潔只讀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俞寧《吾愛吾師》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版

02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從師記 》

劉躍進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何研究經(jīng)典?我的閱讀范圍很狹窄,比較欣賞下列四種讀書方法:

一是開卷有得式的研究,錢鍾書為代表。他也是從基本典籍讀起,《管錐編》論及了《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等十部書,都由具體問題生發(fā)開去。據(jù)錢鍾書先生自己說他讀書的方法是在歐洲留學時養(yǎng)成的,因為當時圖書館里的書不外借,由此而養(yǎng)成了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錢先生做讀書筆記,總是記下讀書的每一個心得。

二是含而不露式的研究,陳寅恪為代表。問題多很具體,而所得結(jié)論卻有很大的輻射性,給人啟發(fā)。《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篇幅不長,結(jié)論可能多可補充甚至訂正,但是他的研究方法、他的學術(shù)視野,卻是開闊而充滿感召力。他的研究,有的時候帶有一定的臆測性,也就是他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所寫的審查報告所說,對于古人應(yīng)抱有“同情的理解”。

三是探源求本式的研究,陳垣為代表。他的研究,首先強調(diào)對資料的竭澤而漁式搜集。譬如他的《元西域人華化考》,資料就二百多種。其次是研究方法,從目錄學入手,特別關(guān)注年代學(《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歷》)、避諱學(《史諱舉例》)、??睂W(《元典章校補釋例》)等,元元本本,一絲不茍。

四是集腋成裘式的研究,嚴耕望為代表。嚴耕望先生的學問是有跡可循的,他也有個先入為主的框架,但他有個框架,他不先做論文,他先做資料長編。比如他著名的《唐代交通圖考》整整做了四十年。有這樣的功夫,后人就這個課題而言,想超越他不容易了,最多拾遺補闕。他的體會與經(jīng)驗,都濃縮在《治史三書》中,值得閱讀。

無論哪一種讀書方法,我發(fā)現(xiàn)上述大家有一個學術(shù)共性,即能在尋常材料中發(fā)明新見解,在新見資料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在發(fā)明、發(fā)現(xiàn)中開辟新境界。

——摘自《從師記?好詩不過近人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躍進《從師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

03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花開葉落中文系(增訂版) 》

陳平原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有版本考據(jù),沒有文獻征引,沒有研究綜述,作者直面本文,沉潛把玩,含英咀華,然后自說自話,根本不理會業(yè)已成型的眾多“體系”。其論說姿態(tài),與其說是學者,不如說是行吟詩人,或孤獨的散步者。

——摘自《花開葉落中文系?童心與詩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閱讀與品鑒,而后才是論述與闡發(fā),這種細讀文本(close reading)的習慣,在宇文所安教授眼中,不是一種批評策略或理論立場,而是一種基本訓練,一種人文學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在一篇題為《微塵》(1998)的學術(shù)性散文中,宇文所安教授稱:“偏愛文本細讀,是對我選擇的這一特殊的人文學科的職業(yè)毫不羞愧地表示敬意,也就是說,做一個研究文學的學者,而不假裝做一個哲學家而又不受哲學學科嚴格規(guī)則的制約。無論我對一個文本所作的議論是好是壞,讀者至少可以讀到文本,引起對文本的注意。”(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292-293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任何理論立場都可以通過文本細讀來實現(xiàn);反過來,偏好宏大敘事而排斥“精細的解讀”,則很容易走向大言欺世。不管你信的是哪一家哪一派,對于中文系學生來說,“文本”不僅僅是“史料”,除了“說什么”,還有“怎么說”,以及壓在紙背的“心情”……學文學的,完全拋棄自家特長,跑到鄰居家舞刀弄槍,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摘自《花開葉落中文系?有師自遠方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老一輩學者之喜歡京昆,除專業(yè)研究外,更包含優(yōu)雅的生活趣味。我不覺得此舉有損教授形象,反而充滿了敬意。林先生曾借為李方桂先生《中國音韻學研究》重印本寫序,追憶抗戰(zhàn)中他如何帶上這部大書,加上一套昆曲曲譜和一支笛子,輾轉(zhuǎn)到成都復學?!埃ɡ睿┫壬袝r興致好,學習完了就請出師母徐櫻,三人一起吹起笛子唱兩段昆曲。跟從先生學習的三年,那種溫馨和諧的學習氣氛一直深深感染著我,使我終生受益無窮?!贝说茸x書場面,今日只能作為可望而不可及的“文人逸事”來講述。

——摘自《花開葉落中文系?行過未名湖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平原《花開葉落中文系(增訂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版

04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問學記 》

揚之水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的讀書生涯大約是從四五歲開始,當然是看現(xiàn)在差不多成了文物的小人書。那時候最常去的是王府井新華書店,地址在帥府園胡同口的拐角上,清楚記得店堂中間有一道高臺階,臺階下邊是幼兒讀物,臺階上邊是青少年讀物。大概沒有過很久,我的閱讀就上了臺階。當時讀的書,現(xiàn)在想來大體可以別作兩個系列,一是曹雪芹為代表的古典系列,一是以浩然為代表的紅色系列。后者的影響至于七十年代,前者的影響則恐怕是一生。

遺憾的是青少年時代給我的讀書時間太少太少,在沒有書讀的時代里,只有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總在手邊,成為隨便翻開任何一頁都有興趣看下去的書。當然我至今仍對它充滿感激,它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字音讀錯的過失。

一九七九年我調(diào)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資料室,進入瘋狂讀書的階段。這時候的問題是不懂得怎樣讀書。有一位常來借書的同事,是“文革”前的北大畢業(yè)生,年紀不很大,但大家都稱他“老傅信”。他告訴我說:新出版的錢鍾書《管錐編》,你一定要好好讀。于是我馬上買了來,從此成為我的入門書。以《管錐編》為入門書,并不是說我讀書的起點有多高——實際上我的讀書生涯已經(jīng)開始的太晚了——而是說,在高人的指點下,我遇見了一部好書。《管錐編》當然不是能夠一下子讀懂、讀透的書,它對我的意義,在于使我看到了一種讀書的眼光,讀書的方法和境界,知道了如何把書讀活,從此就不再一本一本讀書,而是一片一片讀書。這是求學路上一部書給予我的一把開啟寶庫之門的鑰匙。

——摘自《問學記?我的讀書、問學與治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揚之水《問學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版

05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學林追遠錄 》

王寧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陸先生是一位重視繼承、嚴守師說的學者,他對自己的老師章太炎、黃季剛兩位先生的每一部書都讀得很熟、講得很透徹?!懴壬?0年代就告誡我們,要“先接受師承,再廣泛吸收;先弄懂前人,再加以評判”?!?/p>

還有一次,一位年輕人發(fā)言批判漢代的聲訓,態(tài)度十分激昂。散會后陸先生問我:“他講劉熙《釋名》那一段,你聽懂了嗎?”我說:“大部分沒聽懂?!标懴壬f:“一個人講的東西連同行都聽不懂,多半是他自己還沒懂,自己真懂了就一定能把別人講懂?!夺屆范紱]看懂的人就批判漢代的聲訓,不太‘玄’點了嗎?”

在陸先生影響下,我們不論讀古代的注疏還是讀前人的論著,都非常重視這個“懂”字,而且習慣于把能不能給別人講懂作為自己是否真懂的檢驗。拿《說文解字》來說,自鐘鼎之學與甲骨之學興起后,就有人否定它了,有一段時間,批判《說文》幾乎成為一件時髦的事。但陸先生總是說,《說文》不能一個字一個字來評判是非,要看整體,它的構(gòu)形和意義都是成系統(tǒng)的,要先弄清楚許慎為什么這樣說,再考慮他說得對不對、有沒有合理的地方。因此,我們從一接觸《說文》起,就先把大、小徐本對校一遍,然后一個字一個字地作《說文》形義系聯(lián)。系聯(lián)作完后,很多看法的確起了變化。再拿章太炎先生的《文始》來說,50年代就有人全盤否定了它,但我們始終懷疑,輕易否定一本書的人,是否真讀過這本書并把它看懂了。因此,我們硬是在陸先生指導下讀了幾遍,直到大致懂了,才開始評判其中的是非,并且給學生講。

——摘編自《學林追遠錄?紀念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寧《學林追遠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版

06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進學記 》

黃仕忠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兒時喜翻連環(huán)畫,忘食廢寢,幾乎如醉如癡。小學五年級后,開始捧一些繁體簡體、豎排橫排的書,半懂不懂,憑著想象和猜測,一知半解,就已滿足。最盼正月作客。說作客,主要也是去二舅家,不僅有權(quán)力吃最好的東西,更要緊的是表哥藏的不少有趣的書,這時就會無保留地開放,允許看上整整一天。

進了中學,書的誘惑更強烈了。但山鄉(xiāng)人家,難得有書。姐姐借得一本書,我們姐弟四人就圍著煤油燈同看。有人看完一頁,有人還沒有看完,一個要翻,一個不讓,爭吵也就難免。只好輪著看。但大多數(shù)時候,借來的書還有別的人等著,借期最多兩三天,甚至只有一個晚上,輪著也不行。為此,我們訂下君子協(xié)議:誰借來,誰就有坐著翻書的權(quán)力。

在旁邊看書,開始時還保持一定距離,后來就越湊越近,直到油燈燒著頭發(fā),發(fā)出“嗤嗤”的聲音。幾個人擠在一塊,情節(jié)一緊張,人越專注,就越往書前傾靠,把坐著翻書的壓得直叫喚。要不,耳邊“呼哧”“呼哧”的喘氣聲,也不好受。

但我們以此為樂。

進了大學,到了書的海洋里,再也不用三四個人圍著油燈爭書了。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買上許多新出的好書,記下所購地點,署明年月,敲完藏書章,置之書箱,留待將來閱讀。而我沒有這種福氣,只好借助學校圖書館和系里的閱覽室。別人收藏,我則閱讀,各得其樂。

讀研究生,許多書必須自備了。總不能為了一二條材料,老跑圖書館。于是擠出錢來,一本本、一套套地買。每次進城,總逃脫不了書的誘惑,似乎不把最后一分錢交給書店,就不舒服。到如今,大學畢業(yè),不能為父母分憂解愁,卻得伸手要家里的資助,都是因為這該死的“誘惑”。

——摘自《進學記?書的誘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仕忠《進學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版

07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師友記 》

莫礪鋒 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2年初,我開始跟隨程千帆先生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學位制度創(chuàng)建伊始,程先生對于培養(yǎng)博士生也沒有經(jīng)驗,他決定采用集思廣益的辦法,邀請周勛初、郭維森、吳新雷三位老師為助手(那時南大還沒有實行副導師的制度),組成了一個博士生指導小組。于是郭先生成了我的業(yè)師之一,我們的交往逐漸密切起來。不久之后,我對郭先生的印象就大為改觀。以后只要一想起郭先生,《論語》中“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話就出現(xiàn)在心頭。

在我于1984年畢業(yè)以前,南大中文系沒有招收第二個博士研究生,在將近三年的時期內(nèi),全系只有我一個博士生,卻有四位老師在負責指導,于是我在攻博期間真是“吃盡苦頭”,但是那種嚴格的訓練使我受益匪淺。

四位老師對我的指導是有明確分工的,郭維森先生負責指導我讀《史記》。他指定我以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為主要閱讀對象,以梁玉繩《史記志疑》等書為參考書。讀完以后,我在筆記本上寫了一百條讀書札記,作為課程作業(yè)呈給郭先生。郭先生認真批閱,幾乎在每一條札記后面都有批語,或是指出我的錯誤,或是指點我再參考別的著作,當然也有一些肯定的意見,偶而還有“讀書有間”之類的鼓勵的話。郭先生的批語都是用鉛筆寫的蠅頭小楷,其后程先生又用紅色圓珠筆增添了幾條批語,也許郭先生用鉛筆寫批語正是一種謙遜的表示。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郭先生的批語的語氣都很溫和,時常出現(xiàn)“此條似欠妥”之類的話,這與程先生批語的凌厲直截的語氣相映成趣。我一直珍藏著這本筆記本,如今這幾本筆記本已成為我用來教導剛?cè)雽W的博士生的“革命歷史文物”。

——摘自《師友記?“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郭維森先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莫礪鋒《師友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5月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