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內(nèi)容不是完整的讀書筆記,我通過閱讀《學會悲傷》一書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對于如何應對悲傷情緒的思路,結合我以往了解到的相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梳理了一些接納情緒、不被情緒所掌控的方法。請注意,不是控制情緒和逃避現(xiàn)實,而是能夠和情緒和諧共處。如果你已經(jīng)掌握其他方法了,那劃走便是了。
我偶爾會做一些有趣的嘗試,比如心情有點糟的時候,去做事。作為一個長期主義者,我每天都會做一些長遠考慮、對自己未來有益的事情,比如吃慢碳、運動、清潔整理等,每個習慣都足以拆分成多個不必思考、就能行動起來的動作。
那像這樣不必思考就能做的n件小事,就是當我有負面情緒時,可以順便做做的小事。近兩年常常會聽到、見到“內(nèi)耗”這個詞,實際上,拿我自己舉例,很多時候是根本達不到“耗”這個程度的。
但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呢?因為最近幾年發(fā)現(xiàn)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負面情緒的人極少,大家的做法都差不多,任何有關負面的東西一出來,馬上就要去控制、去壓抑,或是回避、忽視??傊麄儠x擇用消極的態(tài)度去應對消極的事物,以求得一個看似積極的狀態(tài)。
并且看到自己很喜歡的作者寫了像《學會悲傷》這樣的書,來呼吁大家正視負面情緒,也反映出人們對于情緒的認知和應對方式,長遠看來,其實是弊大于利的。所以也就跟隨作者的步伐,討論一下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可以做什么。

正常生活、工作的常態(tài),就是會讓人產(chǎn)生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當我們不執(zhí)著于純粹積極的部分,那么看清本質也就沒那么難了。
所以一切都還處在自然發(fā)生的狀態(tài)中,也就是秩序感,才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不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負面情緒,來了——走了,都是常態(tài)。那么既然是常態(tài),它又會對我們原本的生活造成多大影響呢?
人之所以會害怕面對負面情緒,是因為在成長經(jīng)歷以及身邊的環(huán)境帶給大家一種“你不夠好”的錯覺。簡單說,就是當你無法滿足別人對你的預期時,你就被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簽,在自我意識還沒那么完善時,別人對你的評價體系會深深地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換句話說,在一個孩子的認知當中,他能夠表現(xiàn)出來樣子,不過是他身邊的成年人能夠接受的樣子罷了。那些不被人認可和接納的部分,就被壓抑下來了,但被壓抑的部分不等于不存在了,而是被忽視了,當你產(chǎn)生同樣不被允許、不被接納、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感受被再次激發(fā)出來時,你就會有些深層的經(jīng)歷、未曾面對的情緒被喚醒。它們會時不時地就跳出來提醒你,你還有些感受沒有被關注到。
總結一下,你期待一個人表現(xiàn)出什么樣子,他就真的會那樣表現(xiàn)?;蛘哒f,在一個人的成長(生存)環(huán)境中,別人想要他成為的樣子,就是他展現(xiàn)出來的模樣。但是這個行為表現(xiàn)的背后可能掩藏了一些你無法了解的極其負面的東西,也就是沒有得到流動的情緒,被積壓在身體里,當糟糕的感受被觸發(fā),這個情緒就會以一種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我們要做的不是擺脫負面情緒,而是在面對負面情緒、讓情緒得到流動的情況下,還能繼續(xù)做事,不至于讓生活和工作都癱瘓。
我們需要意意識到,越是在這種時候,越容易沉浸在當下的情緒里。那么沉浸在這個情緒里一定是不好的嗎?事實不是絕對性的。
最近在看《學會悲傷》,書中提到,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成長階段,都會有些被壓抑的、不被允許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一旦觸碰到這個社會(或者說父母強加給孩子的)界限,人就會感到羞恥、威脅,和不安全。但實際上人們?nèi)鄙俚木褪钦曌约旱那榫w和感受,當你體會到了很不好的感受時,不要因為覺得羞恥、或是不安全而去壓抑它。去體會真實的感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相反,持續(xù)回避、或是裝作不在意,才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讓情緒得到流動,不一定就是完全沉浸式地暫停一切事務。
我們可以分兩部分來看待這件事。一部分是讓情緒得到流動,另一部分則是保持秩序,讓自己還能繼續(xù)掌控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至于失控。
當然,實際上操作起來可能會有難度,并且也并不是很有趣。但這就是生活的本質,意識到問題——試圖尋找方法——嘗試去面對問題。這個流程很重要,它不能被簡單粗暴地歸結為“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思路可能會誤導大家,讓人以為一切問題都能按部就班地得到妥善解決,但事實也不是這樣。
1、讓情緒得到流動
一切負面情緒都有其來源,這是因為我們正在經(jīng)歷或是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些糟糕的事情,而產(chǎn)生的自然流露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有時事情得到正視或解決,情緒就會得到舒緩;
但在經(jīng)歷無法被改寫,又沒有人能夠理解和傾聽你的這段痛楚時,情緒就會被壓抑,很多時候不斷疊加的負面情緒,就會促進焦慮和抑郁的狀態(tài),即便沒有達到需要去做心理咨詢的程度,但它不可否認,它正在朝著那個方向發(fā)展。
即便是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對于先學會愛人、還是先學會自愛的先后順序,也都持有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沒有感受過被愛的人,是不知道怎樣才算自愛的;也有人認為不自愛的人,也感受不到別人的愛,那么慢慢地,別人就不會持續(xù)付出了。
似乎每種說法都有其不可撼動的依據(jù),但拋開理論,回到我們自身經(jīng)歷中,代入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糟糕的經(jīng)歷給人帶來的糟糕的感受,由此引發(fā)出負面情緒,這是順其自然的做法是讓情緒得到正視。換句話說,就是經(jīng)歷、感受和情緒,要被當事者看見,而不是被忽視。
這個邏輯捋順了,就很容易理解如何讓情緒得到流動了。
兩種方法,一是找到可靠的,可以相互分享糟糕經(jīng)歷、負面情緒的朋友,就是互相都不去批判和指責,而是做到能夠傾聽你表達完整的經(jīng)歷、感受和情緒,這個過程就會讓情緒得到流動。
這個“相互”是很重要的。因為單方面拿出時間去傾聽,是件不公平的事,長此以往,是非常影響這段關系的。
所以如果你能找到這樣的朋友,大家可以雙方約定一個不太頻繁的頻次,偶爾來一次雙方都能傾聽、傾訴的溝通,是通過見面還是電話溝通的形式,也需要看大家能夠接受的程度。比如每周一次,或是每兩周一次,每次大約多少分鐘。
提前制定好規(guī)則的好處是,大家對這個時刻是有預知和掌控感的,知道這件事不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它不是單方面提供提情緒價值的一個被動的事件,不是一想到它就會帶來焦慮感的不確定的事件。
畢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需要維護和經(jīng)營的,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備經(jīng)營一段人際關系的能力的?,F(xiàn)實是,很多人直到把關系搞砸,都還意識不到自己做了什么。
所以不要把朋友當作必須要無條件為自己提供任何(方面)支持的對象,這是經(jīng)營好一段關系的前提。
當確立了這樣一個確定性的、可控的交流機制后,就相當于給自己的情緒找到了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地出口,讓它流動起來。
對于自己相對理性,可以不通過和他人交流、而自己獨處時也愿意去正視一切負面狀況的人來說,就可以參考另一個方法了。
也就是通過每天記錄情緒日志來對負面的東西進行復盤,重點是要以事實為基礎去回顧情緒來源。,也就是在你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當天,預留出獨處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來記錄下那段重要且糟糕的經(jīng)歷、感受以及情緒,描述的內(nèi)容要盡量完整、客觀,避免它成為主觀抱怨。
總結一下,情緒需要得到正視、得到正面回應,而不是隱藏起來或者找個機會發(fā)泄出去。如果你需要他人看見你的情緒,通過他人的理解來使得自己也能關注自己的情緒,就找到合適的人選,選擇適當?shù)姆绞脚c對方進行交流;如果你不需要被他人看見,也能夠做到直面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那么你就可以找個固定的時間,每天記錄關注一下自己的情緒來源。
2、保持秩序
我們需要去做那些讓自己終身受益的事情,那么別人對你的期待自然就沒那么重要了。比如,我會在正視負面情緒來源的時候,做些不需要占用大腦思考的事情,畢竟當下還要思考這段經(jīng)歷,大腦還分不出精力思考其他事情。
但在行為上,完全可以處理那些不必傷腦筋的事情,比如刮痧、舉啞鈴或是其他力量訓練、清潔整理、等重復性的動作,對糟糕經(jīng)歷進行思考的同時,繼續(xù)做著能夠保持秩序感且不傷腦筋的小事,會讓我清晰地意識到我正在做著對自己未來有益的事情。
這意味著,糟糕的經(jīng)歷,他人對你的誤解,以及你無法一味滿足他人的期待而發(fā)生不愉快,是我們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一切都不應是不被接納、或是需要特殊對待的偶然事件,這樣也會鍛煉我們對于現(xiàn)實世界、對事實的接納度。
當別人讓你覺得你很糟糕,或是在你自己也對此產(chǎn)生懷疑時,再或者內(nèi)心感到不太舒服時,做這些常規(guī)性的、機械性的、能產(chǎn)生秩序感的事情,會讓你從他人的惡意和自我懷疑中跳出來,客觀看待自己。秩序感的建立,就是你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體現(xiàn),并且你有能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重復做對自己有益的小事,就可以穩(wěn)定內(nèi)核,持續(xù)重復,就會讓人明確自己正塑造著更優(yōu)秀的自己;會讓人感到自己正在創(chuàng)造著什么,而創(chuàng)造、塑造的過程就是能力的體現(xiàn),重在過程,而非結果。

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因為他人的言語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我看到很多文章中會反復提到為什么要活在他人的評價體系里呢?其實這樣的反問不一定會有用的。你需要靠實際行動來讓自己明確自己有能力、做得到的那部分,這樣才能確認自己不是他人眼中不夠好的那一個。
我們的確不需要向他人進行自證,證明自己有能力過得很好,證明你不是他人口中不夠好的那副模樣,可然后呢?除了不向他人自證之外,你對自己的自我懷疑有沒有弱化呢?畢竟這才是關鍵。就是說當別人認為你不夠好,沒有滿足他們對你的預期,那么你自己會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和否定嗎?如果會,那么就說明你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過好這一生。
而保持秩序感,就可以讓你逐漸明確自己的能力邊界,并且強化對自己的認知。只有當你真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時候,才不會把別人對你的評價當回事。
所以去做事,就能讓自己當前的秩序感得到保證。自我塑造的過程是很有趣的,當你意識到你可以通過改變讓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強化或提升時,你會逐漸愛上這個自我提升、長期主義的游戲,你會喜歡上越來越優(yōu)秀的自己。
在這之后,當別人試圖說些什么來告訴你“你不夠好”時,你確實會堅定地選擇不去回應了。因為你知道他人口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而你自己真正能夠好好生活、掌控自己行為習慣的能力,才是你需要去自我關注和肯定的。
最后,阿德勒的書中提到過,大多數(shù)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但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要求自己,原本就源于父母(養(yǎng)育者)對自己的期待,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會成為怎樣的人,都伴隨著他人的期待。
只是這份期待是否讓你忽視了自己內(nèi)在的需求和立場呢?是否讓你忘記探索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呢?如果答案是確定的,那么在這過程中必然隱藏了真實的自己。當真實的自我,和別人期待的你不夠一致時,負面情緒也就隨之而來,不過接下來,是選擇讓情緒流動、活在當下,還是繼續(xù)壓抑情緒,這是大家自己能夠嘗試去掌控的部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謝謝你看到這里,也希望大家都能關注到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與情緒,發(fā)展出直面糟糕經(jīng)歷的能力和勇氣,拿回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