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蟶子最肥美的季節(jié)是每年的四五月份,尤其是立夏前后的蟶子個個飽滿、鮮嫩多汁。民間傳言“春蟶肥似牛,莫負西施舌”,而“西施舌”指的就是蟶子這種簾蛤目竹蟶科軟體動物。

不負春光不負鮮,時令水產(chǎn)“蟶”飽胃。經(jīng)過冬季的蟄伏,蟶子的肉質(zhì)變得肥厚,口感也柔嫩如豆腐,且有著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所含的鐵元素不遜于豬羊牛肉。蔥姜炒蟶子是最家常的做法,稍微多放一點水,用湯汁拌米飯,特別“落胃”。焯過水去了殼的蟶子,可以搭配絲瓜、洋蔥、西芹、雪菜等,是初夏的一道爽口上湯菜。前兩天我用做面拖小黃魚的辦法做了道油氽椒鹽竹蟶,家人都說好吃,建議下次再做一次苔條味的。在廈門吃過福建名菜蟶抱蛋,好多年了,蟶鮮蛋香始終在舌尖揮之不去。

買回家的蟶子需要像螺螄那樣養(yǎng)上幾個小時,讓它多吐些泥沙出來。到市場上去買蟶子也是有竅門的,聽弄堂里的“馬大嫂”介紹,最要緊的是防止買到注水的蟶子,辨別方法很簡單,只需看它的頭和腳是否伸在貝殼外面,伸出來的多半是注過水的,因為鮮活的蟶子哪怕偶爾伸個懶腰,只要外界稍有觸碰,就會立即蜷縮起來。

蟶子的形狀頗似人形,有個大腦袋,還有兩條美人腿,俗稱“海里人參”,別名“小人仙”。它真正的學(xué)名叫縊蟶,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形,自殼頂?shù)礁咕売幸坏佬毙械陌紲?,狀如縊痕。相傳最早的蟶子是圓形的,有一天皇帝乘龍舟到溫州,聞聽海邊漁家的蟶子鮮美無比,但上桌后用筷子怎么也夾不住。大臣們便請皇帝下旨,令蟶子改圓為扁,那道淺淺的凹溝就是皇帝夾筷子時留下的痕跡。

其實,民間有著很多像蟶子這樣千奇百怪的傳說,根本用不著去考究它的真假。故事伴美食,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多了幾分色彩、幾分神奇。

原標題:《新民隨筆春日莫負“西施舌”》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