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武術(shù)的修行之路上,尤其是練習太極拳時,前輩們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誡弟子和學(xué)生,一定要學(xué)會“放松”。那么,這看似簡單的“放松”,在練拳和實際應(yīng)用中究竟有著怎樣神奇的作用呢?

一、松以聚氣,丹田蓄力

松是沉氣之基,能讓氣匯聚于丹田。就拿太極拳練習身法中的“涵胸”來說,它并非是讓胸部刻意往里凹,而是要使胸部自然放松,向下松沉。如此一來,氣便能順利下降至丹田。與此同時,兩肩需松開并向內(nèi)合,同時向下松沉,讓氣順著脊背下行,注于腰間。再配合尾閭前收的動作,將氣上翻至丹田,與前面下降之氣在丹田團聚。

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初練太極站樁時,要求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這其實就是在放松的基礎(chǔ)上,借助這些身法要領(lǐng)把氣聚集到丹田。我的師父王敏夫先生曾形象地說,站樁時就像掛在衣架上一樣。這句樸實的話,卻道出了站樁的關(guān)鍵方法。通過長期堅持站樁,丹田之氣會越來越充足。所以,站樁是太極拳入門和保持功力必不可少的練習功法。丹田是氣力的根源,有氣才有力量,氣足則力大。因此,放松得越好,身法越到位,氣就越能充分地匯聚到丹田,丹田也正因如此被稱為“氣?!?。

放松得越好,身法越到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放松得越好,身法越到位

二、松以過氣,力達梢節(jié)

“過氣”,或許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它類似于力量的傳導(dǎo)。普通人打架時,常常緊握拳頭,這樣打在人身上不僅疼痛感不強,力量也不大,而且出拳速度很慢,在有經(jīng)驗的練拳人看來,就像慢動作一樣。這是因為力量都集中在了拳頭上,缺乏整體的力量傳導(dǎo)和協(xié)調(diào),出拳的力量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而練習太極拳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xiàn)氣力相合,將丹田聚集的氣快速高效地傳導(dǎo)出去,這就離不開“松”。比如上身要松、肩膀要松、胳膊要松等,只有放松,才能讓氣快速傳導(dǎo)到梢節(jié),出拳時才能將力量迅速作用到對方身上。這就如同農(nóng)村澆地用的水帶,沒水的時候它是扁扁的,當水涌來時,水帶迅速膨脹,水流順勢洶涌而過,噴射到農(nóng)地里。但如果在某一端扎緊,水就會停滯無法通過。丹田的氣力傳導(dǎo)也是同樣的道理。

松以過氣,力達梢節(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松以過氣,力達梢節(jié)

三、松以發(fā)勁,剛?cè)嵯酀?/p>

練習內(nèi)家拳常講“剛?cè)嵯酀?,清代武術(shù)家萇乃周先生對此有非常精妙的形容:“善用剛?cè)嵴?,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彼€說“柔過氣,剛落點”,我的師父黎朝安先生也常說“柔出招、剛落點”。這意味著發(fā)勁時,出勢的過程中氣是柔的,而落到對方身上的瞬間是剛的,之后又恢復(fù)松柔,就像“蜻蜓點水”一般。這里的“剛”,是全身之氣集中到一點的體現(xiàn),也就是要將全身的力量集中在這一點上,才是真正的“剛”。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就需要氣的配合,將氣力快速貫通到梢節(jié),所以必須做到松柔,才能高效地發(fā)揮出全身的氣力,達到發(fā)勁剛?cè)嵯酀男Ч?/p>

四、松以聽勁,以靜制動

師父們在講拳時經(jīng)常會說“手要軟軟的”,這里的“軟”其實就是放松的意思。只有手放松變軟,才能敏銳地感知到對方勁力的細微變化,并根據(jù)這些變化迅速做出反應(yīng)。這就如同在寂靜的深夜,集中精神傾聽,一點點細微的動靜都會被放大很多倍。聽勁的道理也是如此。

而且,手軟不僅能聽勁,還能讓出手速度更快,變化更加靈活。同時,軟還能讓對方找不到我們的力點,無從下手,而我們則可以以靜制動。正如萇乃周先生所說“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以及太極拳論《五字訣》中提到的“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都深刻闡述了放松聽勁、以靜制動的道理。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

五、松以化力,化打合一

太極拳中的“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吞吐勁”等技法,都要以松柔為前提。就拿“吞吐勁”來說,如果身體不放松,氣就無法下沉,氣不往下沉就無法吞化對方的勁,更談不上吐勁了?!白笾貏t左虛”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對方來力時,我們用梢節(jié)輕柔地接住,通過丹田的轉(zhuǎn)動來引化其力,使自己處于順勢,對方處于逆勢,然后順勢出擊。這正是太極拳論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六、松非散漫,蓄勢待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松并不意味著氣勢散漫。我們要做到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逸。也就是要將精氣神合一,聚集在丹田里,時刻做好出擊的準備,而外在呈現(xiàn)出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就像老虎撲羊一樣,外表看似若無其事,內(nèi)心卻早已蓄勢待發(fā)。

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車萬馬把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車萬馬把陣

此外,還要做到上虛下實。上虛是因為上身要放松,將氣聚集到丹田,所以上身雖松但丹田要實。丹田氣足后,要繼續(xù)將氣貫通到腳底,所以腿部要實。腿部通過丹田來指揮胯和腳,構(gòu)建成一張拉滿弦的弓,蓄勢待發(fā)。正如萇乃周先生所形容的“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車萬馬把陣沖”,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太極拳的世界里,“松”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它開啟了聚氣、過氣、發(fā)勁、聽勁、化力等諸多法門,讓我們在拳術(shù)的修行中不斷探索和領(lǐng)悟其中的奧秘與力量。愿每一位太極拳愛好者都能在“松”的境界中,尋得屬于自己的武術(shù)真諦。

本文是明中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內(nèi)容有不妥的地方,請各位前輩、拳友批評指正。希望大家練好太極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極拳功法的要領(lǐng),身體越練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