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進位漢中王,一百二十人聯(lián)名上表給漢天子劉協(xié),領銜者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以下依次為左將軍長史領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zhèn)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yè)將軍李嚴。

劉備稱帝,最先上表勸進的是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quán)、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緊接著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有史料說就是黃權(quán))、少府王謀也跟著上表勸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三份名單一對比,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上表給劉協(xié)要求加封劉備為漢中王、大司馬的名單上有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但是向劉備上表請求其稱帝的名單上,卻既沒有這四位四方將軍,也沒有翊軍將軍趙云——盡管趙云是雜號將軍,但雜號將軍高于偏將軍、裨將軍和中郎將是常識,連偏將軍和中郎將都在“勸進表”上署名了,四方將軍關張馬黃和翊軍將軍卻不在名單上,莫非“五虎大將”都不贊成劉備稱帝?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什么叫“勸進表”——那就是梟雄和手下的一件道具:某位梟雄或諸侯,有了稱帝的資本和野心,就會有一些善于揣摩上意的人心領神會“上表勸進”,一般是“三上三辭”走完過場,“新皇帝”就“順應天意下情勉為其難”了。

“勸進表”作為非正常程序繼位而立國稱帝的重要道具,在上面署名,是很明確的態(tài)度,搞好了叫“從龍”,搞不好就是“附逆”,所以很多人都要斟酌再三才能做出抉擇——如果時機不對,“被勸進者”是可能殺掉“勸進者”以表明自己“沒有不臣之心”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蜀漢有沒有五虎大將并不重要,《三國志·卷三十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合為一傳,僅在諸葛亮之后,尚在龐統(tǒng)法正之前,說他們是“五大將”也并不為過。

劉備稱帝的“勸進表”上沒有關羽、黃忠的名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劉備稱帝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先后遇害和病亡了。

關羽在呂蒙襲取荊州時被擒斬,這件事大家知道,而黃忠是什么時候病逝,可能就有一些人不知道了——這也難怪:《三國演義》說黃忠是在伐吳之戰(zhàn)中被馬忠射傷后不治身亡,所以有人就認為黃忠趕上了劉備稱帝。

黃忠是流星曇花一樣的三國名將,他受封后將軍、關內(nèi)侯的第二年就病逝了,這在《三國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后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炫c羽等齊位,賜爵關內(nèi)侯。明年卒,追謚剛侯。子敘,早沒,無后?!?/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備建安二十四年進位漢中王并封黃忠為后將軍,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黃忠病逝,而且沒有子孫可以繼承關內(nèi)侯的爵位。

關羽和黃忠都不在了,但是張飛馬超在當時的劉備集團,可都是高級將領,其地位尚在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jié)。(劉備拿下成都后)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jié)。”

馬超的“平西將軍”是劉備封的,都亭侯爵位是曹操以漢天子劉協(xié)的名義封的,他領銜勸上表給劉協(xié)以促成劉備進位漢中王,名字署在所有人前面,那就是向劉備“納投名狀”,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人都不反對,趙云或者是跟劉備關系太近要避嫌,或者還在猶豫是否簽字,所以那個“等”中可能包括趙云,也可能不包括趙云,但肯定不是因為他地位不夠高——漢中之戰(zhàn)后,趙云就已從牙門將軍晉升為翊軍將軍,地位并不在營司馬龐羲、軍議中郎將射援之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表給劉協(xié)要求封劉備為漢中王的是一百二十人,所以有個“等”字,但是向劉備上表勸進的名單中,“小雜魚”居多,比如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就是益州管教育的官員,他們上面有“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下有若干勸學從事)”,也就是相當于益州教育廳下面的科、處級干部,比不上太守,甚至可能還不如縣令。

小雜魚都積極勸進可以理解,這就跟朱棣“靖難”成功進入南京,正七品翰林編修楊榮攔住馬頭讓他先拜太廟一樣,是要在“新君”面前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楊榮在朱棣“即位”后馬上入閣成為七學士中最年輕的一個)。尚在人世的張飛、馬超、趙云很不踴躍,這就是問題了:馬超和張飛位列九卿級別的金印紫綬四方將軍,而且都有爵位,趙云雖然沒有爵位,但是作為劉備最信任的“嚴重”之將,地位也絕非“學官”可比,如果他們也贊成劉備稱帝,排名即使在諸葛亮之后,怎么也得在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之前吧?

太常卿,中二千石,掌禮儀祭祀;光祿勛卿,中二千石,掌宿衛(wèi)宮殿門戶;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這三個人都屬于“漢中王”的近侍,在漢中王國的地位,遠不及四方將軍,見了張侯爺、馬侯爺,是要行禮如儀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問關羽黃忠是否贊成劉備稱帝是沒有意義的,張飛馬超趙云的“不積極”卻值得注意:張飛可能是還沒有從失去關羽的悲痛中走出來,對“喜慶”的“勸進”不會感興趣,甚至可能還有些反感。

正史中雖然沒有桃園三結(jié)義,但是劉備關羽張飛“恩若兄弟”卻是有明確記載的,張飛和關羽是有兄弟之情的:“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shù)歲,飛兄事之。”

不管關羽是劉備的“二弟”還是“首席大將”,他被殺害后劉備沒有第一時間起兵報仇,而是在“群臣”勸進下稱帝,這種“喪事喜辦”,張飛肯定不會太高興。

張飛不高興,所以不積極,馬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自然也不敢強出頭——像馬超那樣曾為一方諸侯的人,起碼的雄心或自尊心還是有的,表現(xiàn)得太積極,可能會被其他人瞧不起,于是他只能“不為福先不為禍始”隨大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備進位漢中王,仍然是大漢諸侯王,馬超領銜上奏劉協(xié)是可以的,但是現(xiàn)在劉備要自己當皇帝“承繼漢統(tǒng)”,事情就難辦了——“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fā)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傳聞是真是假,劉協(xié)死沒死,劉備清楚,馬超也明白。

馬超是否忠誠,那是不需要問,也問不得的,而張飛趙云跟劉備的關系,則是近得不能再近,他們不積極勸進,問題就大了。

張飛悲憤之中無暇顧及可以理解,趙云一直跟在劉備身邊,他不領銜是為了避嫌,沒有出現(xiàn)在“勸進表”署名的前幾位,僅僅是因為官職不夠高嗎?如果關羽還活著,對劉備“稱帝”一事,又會持怎樣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