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癲癇患者而言,長期服用西藥可能伴隨頭暈、肝損傷或記憶力下降等副作用,這讓許多人渴望尋找更溫和的調理方式。中醫(yī)認為,癲癇(古稱“癇證”)的根源在于“風痰閉竅、肝腎不足”,通過調節(jié)氣血、平衡陰陽,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發(fā)作頻率。以下是中醫(yī)視角下三個實用調理方法,既有千年經驗傳承,又有現代研究佐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息風化痰:按摩疏通經絡,打破“痰瘀互結”

中醫(yī)理論
癲癇發(fā)作時肢體抽搐、意識喪失,被歸為“肝風內動”,而痰濕壅滯、經絡不通是發(fā)病的關鍵誘因。《黃帝內經》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調理需從平肝息風、化痰通絡入手。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上述穴位各3分鐘,力度以酸脹為度。

發(fā)作緩解期用艾條溫和灸百會穴10分鐘,每周3次。

主穴選擇:

百會穴(頭頂正中):提補陽氣,增強腦部氣血運行。

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間):平肝息風,緩解抽搐。

豐隆穴(小腿外側):化痰祛濕,減少痰濁上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食療養(yǎng)肝腎:藥食同源,從飲食補益先天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保文I虧虛會導致腦髓失養(yǎng);而脾虛生痰,進一步加重病情。通過食療補脾腎、化痰濁,可修復身體根基。

推薦方案

1.平肝定癇粥

材料:天麻10g(切碎)、山藥30g、茯苓15g、粳米50g。

做法:天麻先煎30分鐘取汁,加入其余材料煮粥,每周食用3次。

作用:天麻息風定驚,茯苓健脾利濕,適合發(fā)作頻繁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補腎安神茶

材料:枸杞10g、桑葚10g、酸棗仁5g(炒制)。

做法: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連服1個月。

作用:滋養(yǎng)肝腎,改善睡眠質量,減少夜間發(fā)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注意事項

1.體質偏熱(舌紅苔黃)者慎用天麻,可改用鉤藤10g;

2.食療需連續(xù)3個月以上見效,配合舌象調整配方。

三、情志調攝:疏肝解郁,切斷“七情致癇”誘因
“怒傷肝,恐傷腎”,強烈的情緒波動會引動肝風,誘發(fā)癲癇?!吨T病源候論》記載:“驚怖之后,氣脈不足,因驚而作癇?!?/p>

現代研究
《國際癲癇雜志》統(tǒng)計顯示,焦慮、抑郁患者的癲癇發(fā)作頻率比情緒穩(wěn)定者高1.8倍。心理應激會導致皮質醇升高,加劇神經元異常放電。

1.五音療法

肝氣郁結者每日聽角調音樂(如《胡笳十八拍》),對應木行,疏肝理氣。

腎虛者聽羽調音樂(如《梅花三弄》),對應水行,滋補腎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導引術

噓字訣:晨起面向東方,深吸氣后發(fā)“噓(xū)”音吐氣,同時睜目握拳,疏通肝經之氣,每日6次。

握固法:雙手握拳(拇指抵無名指根部),置于下腹部,配合緩慢腹式呼吸,可安神定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別提醒:中醫(yī)調理的原則

1.辨證施治:癲癇分型包括痰火擾神、肝腎陰虛等,需經中醫(yī)師舌脈診斷后定制方案。

2.節(jié)氣調養(yǎng):春秋季(肝氣升發(fā)之時)加強疏肝,三伏天(濕熱蘊結)注重祛濕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