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媽媽,我能關上門寫作業(yè)嗎?”

“數(shù)學太難了,我肯定學不好……”

這些對話是否似曾相識?

南京赫賢學校學術總監(jiān)、北京市特級教師張宏偉老師指出:中國家庭的“愛”里,常常藏著“越界”的刀。

從童年廁所里的隱秘自由,到魔方變任務的過度設計,張老師用真實故事拆解教育悖論:老師家長越用力,孩子越無力。

如何打破“控制—反抗”的惡性循環(huán)?如何用“不教育”成全孩子的自我覺醒?答案藏在邊界的重建、暗示的凈化與放手的勇氣中。

#1

一個習慣的啟示

首先分享一個有點尷尬的小故事:

我上廁所時,如果沒有急事,常常坐到大腿發(fā)麻才出來。老婆不解地說:“你是躲我嗎?”我挺冤枉,爭辯道:“哪里是躲你,我一個人在家,也要坐很久才出來?!?/p>

這次爭辯引發(fā)了我的覺察:我在“躲”誰呢?

這個習慣是我在原生家庭形成的——我是家中長子,長輩們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哪怕一點點做不到,我就會被教訓。只有在廁所里,我才會脫離他們的監(jiān)督。所以,我從小就是能在廁所里待多久就待多久,因為我在廁所里才是真正獨立的、自由的、安全的、沒有人打擾的。那是真正屬于我自己的時空。

家長朋友們,透過我這個習慣,你能看見什么?

關系中的控制和邊界,還有一個孩子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

其實,家庭教育最關鍵的是親子關系,邊界又是關系中最重要的元素和法則之一。

我們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里,邊界意識是非常淡薄的,而孩子的邊界又是最容易被模糊、被忽視、被打破和被侵犯的。

作為成人,我們真的認真思考過、梳理過并尊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了嗎?比如,孩子可以一個人在房間里寫作業(yè),但是門必須敞開著,你隨時可以看見、監(jiān)控孩子;吃飯時,父母給孩子夾菜,同時還要交代“這個必須吃掉”“這是為你好”……

我們經常破壞他們的邊界,我們很少,甚至從來都沒有真正完全放手,讓他們真正獨立,完全自主地做自己的事情、做自己。但是,我們又非常希望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不荒謬嗎?

邊界感無論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庭,還是對一個社會組織都太重要了。

有人曾經說過:“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币粋€從小經常被打破邊界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會缺乏邊界意識,也會經常侵犯別人的邊界而不自知。并且,他的邊界被侵犯后,也缺乏維護自己邊界的意識和能力。

也許當家長能夠“讓孩子看見邊界,看見孩子的邊界”,重新建設家庭成員的邊界時,可能孩子的心結,甚至家庭的心結,都會因此解開。

其實,“入侵邊界”的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在孩子的所有人生階段。比如父母決定孩子的高考志愿、替他選工作、逼婚、干涉他們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因此,維護孩子的邊界感,應該成為我們一生的堅守和修養(yǎng)!

那么,如何看見邊界,怎么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邊界感呢?這里是一些建立邊界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1.父母長輩以身示范,清晰邊界、尊重邊界、捍衛(wèi)邊界。

2.定期討論邊界,制定、動態(tài)完善“家庭邊界公約”。

3.每個人每天都擁有絕對獨處、不被打擾、不被監(jiān)控的時間和空間。

4.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不要隨意翻動孩子的物品。

5.家庭事務明確分工,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對自己的事負全責。

6.當父母一方教育孩子時,其他家庭成員最好“邊界性回避”,盡量不要插手(尤其是隔代長輩)。

7.只要是涉及孩子、與孩子有關的家庭事件和決策,無論大小,都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見或者想辦法說服孩子。

8.在外面要幫助孩子,正確界定和堅決守護他的邊界。

我們要盡可能地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自主時段,更多地放手,讓他真正獨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他才能真的慢慢獨立起來。

#2

給自己戴個教育的口罩

南京赫賢學校的招生見面會上,一位母親領著上學前班的兒子,對我說:“張老師,我是奔著你們的全景式數(shù)學來的!我兒子英語、語文都好,就是數(shù)學不好。可能是遺傳,我們都不適合學數(shù)學。”

我立即制止了家長,詢問孩子:“你知道嗎?我教了34年數(shù)學了,我是不是比你媽媽更懂數(shù)學?”孩子連連點頭。

接著我鄭重地告訴他:“媽媽數(shù)學不好,不代表你學不好。所有的人都適合學數(shù)學,連動物都適合?!?/p>

我邊播放手機中的視頻,邊跟他說:“螞蟻會計算召喚多少伙伴,才能搬運走蟲子。猩猩就更不用說了,計算、比大小都很厲害……”

“會數(shù)學是動物生存的本能,更是人的本能。孩子,人人都能學好數(shù)學。媽媽沒學好數(shù)學,只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蔽倚老驳乜吹?,孩子的眼睛亮了起來,媽媽也連連點頭。

這位家長對數(shù)學的看法不是個例。

2006年起,我調查了近千人,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枯燥、不好學”已形成一種社會群體性共識。更可怕的是成人還毫無顧忌地在孩子面前談論、發(fā)泄對數(shù)學的負面情緒和不當認識,讓孩子形成了“數(shù)學難學”的心理暗示。還沒上小學,孩子就在內心埋下了數(shù)學難學的種子,給未來學習帶來很不好的影響。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僅僅對數(shù)學是這樣嗎?

“隨我,從小就不喜歡英語”“和我一樣,沒有運動天賦”“我們家都沒有音樂細胞”……

負面暗示就像病毒一樣,每個人都可能會攜帶、傳播。可怕的是,我們常常毫無覺察,任其在家庭里不斷復制、傳播和積累。時間長了,總有一些孩子扛不住,便真的“感冒”了。甚至孩子本有的能力或天賦,都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中。

因此,對家庭教育而言,最可貴的就是父母能發(fā)現(xiàn)言行中,潛藏的負面暗示,給自己戴個教育的口罩。以此來阻斷家教中的“病毒”,重建家庭磁場,重建孩子積極的心理觀念,重建相應的興趣和信心。

如何重建?我總結了9個避免負面心理暗示的建議:

1.教育孩子前,深呼吸幾次,再決定要不要出口教育。

2.與孩子溝通重要問題時,不妨先與朋友或老師、專家溝通,“備好課”。

3.只論此事,絕不放大、不株連旁人,不牽扯其他事。

4.給孩子做幾個小預警牌,比如,“溝通要心平氣和”“永遠正能量”等。孩子擁有隨時可以舉牌提醒你的權利。

5.教育越簡短,越有效。

6.裝——著名心理學家霍特提出一項重要原理:裝著有某種感受,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

7.裝不了,就克制住自己的情緒,離開現(xiàn)場,平復心情后再決定是否繼續(xù)。

8.切記:不要當著孩子指責他人,特別是家人。比如“你爸爸/媽媽沒腦子,愛沖動,不靠譜”!

9.把指責、埋怨轉變成希望去表達,如“你爸爸/媽媽充滿激情,要是在外面再穩(wěn)重一些就更完美了?!?/p>

#3

看見“不教育”的力量

2022年7月1日,南京赫賢學校期末結業(yè)慶典。

一年級的小璽牽著媽媽來參觀“全景式數(shù)學體驗館”。聊天的過程中,小璽看到我辦公桌上的魔方(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學具),一直圍著魔方轉,滿眼的喜歡。

我很豪爽地說:“借你了!你可以帶回家玩一個暑假,開學再還我?!毙…t可開心了,一把將魔方抓到手里,向我表達感謝。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這時,孩子的媽媽敏銳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機,對小璽正色道:“張老師對你多好!你拿回家不能光玩,還要把各種玩法、造型、步驟都記下來,暑假回來拿給張老師看,這才是學習、才有意義!”

小璽愣了一下,表情突然黯淡下來,默默地把魔方送回到了我桌上。我立刻意識到:小璽媽媽的要求,把“玩”變成了“任務”,瞬間碾碎了小璽剛剛生發(fā)的興致。

我忙給孩子媽媽使眼色,并大聲說道:“小璽媽媽,我就借給他玩玩,純粹地玩,隨便玩。我沒有任何任務和要求,可以嗎?”

孩子媽媽瞬間明白了我的心思。立刻回應:“好!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絕對不干涉!”

我給小璽媽媽豎起大拇指。小璽又立刻奔過去,把魔方搶了過來,迅速“擰”了一座“辦公大樓”給我。我說:“哇,這個大樓太別致了!”他更興奮了,接連又給我展示了好幾個設計。

小璽走后,孩子媽媽感慨萬分:“張老師,今天受教了!我是大學老師,總會忍不住用教育大學生的思維,去教育孩子。您說是學具,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就想著讓他記下來,帶著任務,他會更用心……”

我很欣慰,這位家長敏銳地覺察了自己的教育過度。

教育孩子是我們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高度警惕自己!不要把教育搞成了一張無形的網、一座無形的監(jiān)獄,孩子走到哪里,背到哪里。

很多時候“不教育”,反而更能成全孩子的自我教育,它具備教育沒有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獨特力量。

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者要看見“不教育”的力量,做有節(jié)制、適可而止的教育。哪怕到了初中、高中,也要讓他擁有一段,沒有任何教育干預的時間和空間。

給孩子的童年、少年時光必要充分的留白,讓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盡情地放飛自我,他的身心就會更健康,童年也會更快樂。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全課程”微信公眾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