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國人在日本列車上發(fā)生的“車廂通話”事件頻頻引發(fā)爭議。

46歲的篠塚光輝(化名)是日本某醫(yī)療器械公司的一名職員。某日,他搭乘特急列車從客戶處返回公司,列車剛啟動不久,前排斜對角位置的一名年輕女性便開始用中文接打電話。她語速急促,音量也不低。
篠塚回憶道:“像我們?nèi)毡救?,即使電話響了,也會立即掛斷,或者走到車廂連接處接聽。但這位女士顯然沒有這個意識,通話持續(xù)了五分鐘仍未結(jié)束,實在令人煩躁。”
盡管日本人通常較為隱忍,但這次事件中,女子身后的一名年輕男乘客終于按捺不住。這位看似20多歲的日本青年,染著金發(fā),耳朵上掛著數(shù)枚耳釘,突然一腳踹向她的椅背。這一舉動讓篠塚也吃了一驚。

然而,女子并未因此收斂,反而繼續(xù)通話。青年男子隨即加大了“攻勢”,一腳接一腳地踹向椅背,雖然力度不算重,但足以讓座椅劇烈震動。
他的動作仿佛是在用腳掌抵住椅背向前推,暗含著“你到底能不能安靜點”的怒意。
篠塚感嘆道:“她確實有錯,但這樣踢座椅也太過分了。我本以為問題只在外國女性身上,沒想到那位日本青年也讓人心生畏懼。”
最終,女子站起身來,回頭盯著男乘客看了幾秒,隨后走向車廂連接處繼續(xù)通話。

篠塚后來去洗手間時,順道看了一眼——她還在講電話。據(jù)估計,這通電話從她坐下開始,至少持續(xù)了30分鐘。
“我雖然不認同男乘客用腳踹椅背的行為,但不得不說,正是因為他的舉動,她才離開了。至少車廂終于安靜了?!焙S塚無奈地說道。
此外,還有一事讓篠塚印象深刻:踢椅背的男子身旁還坐著另一位朋友,他自始至終都在玩手機游戲,對身邊發(fā)生的一切毫無反應,既不勸阻也不搭話。
至于這位女性是游客還是剛到日本生活的新移民,篠塚不得而知。她或許還不了解,日本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個在電車、地鐵、新干線乃至公交車上都不太建議打電話的國家。

這種“無聲規(guī)則”不僅讓外國人感到困惑,就連不少日本人也忍不住吐槽:“是不是有些過于嚴格了?”
日本私營鐵道協(xié)會曾進行過一項禮儀調(diào)查,統(tǒng)計“車站和電車上的滋擾行為排名”。結(jié)果顯示,從1999年至2003年,“在車廂內(nèi)打電話”一直穩(wěn)居榜首。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從健康層面來看,早年日本曾擔心手機信號會干擾佩戴心臟起搏器的乘客。盡管科學證明這種影響微乎其微,但“照顧弱者”的理念早已深深植根于日本公共秩序的底層邏輯中。寧可謹慎一些,也不能讓特殊群體受到潛在影響。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與心理學有關。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身邊有人打電話時,雖然聽不清對方說什么,但斷斷續(xù)續(xù)的對話總會讓人莫名煩躁,大腦還會不自覺地腦補完整對話,越聽越心煩。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不協(xié)調(diào)”。

在安靜的車廂里,人們或低頭刷手機,或放空發(fā)呆,突然有人大聲講話,就如同打破了某種“安靜公約”,將自己從集體氛圍中剝離出來,連接到另一個世界。而在特別強調(diào)“群體和諧”“步調(diào)一致”的日本文化中,這種“突兀感”自然會被放大。

此外,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淵源。90年代手機剛普及時,不少人喜歡在公共場所大聲打電話,仿佛這樣能彰顯自己“緊跟潮流”,打電話甚至成了一種“炫耀”的方式。這種風氣讓很多人從那時起就對“公共通話”產(chǎn)生了反感。
因此,即便到了現(xiàn)在,即便社交軟件再便捷、信息再透明,日本人在車廂里仍習慣將手機調(diào)至靜音。接到電話時,要么先掛斷發(fā)文字回復,真有急事就走到車門或車廂連接處,壓低聲音溝通。這種“無聲默契”早已成為日本公共交通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24年,日本國會還專門討論過“能否在車廂里小聲接打電話”的問題。結(jié)果不出所料,反對的聲音占了上風?;蛟S有人會覺得這些規(guī)則過于嚴苛、守舊,但對日本人而言,遵守它們的理由非常純粹——“我不想打擾別人”。在他們心中,維護公共空間的安靜比自己一時方便更重要。
出門在外,“入鄉(xiāng)隨俗”并非委屈自己,而是學會尊重當?shù)氐牧晳T,安安靜靜地做一個不打擾他人的旅人。這樣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能讓旅途更加舒心。畢竟,在公共空間里,互相體諒、互不干擾才是最舒適的相處方式。
日本展會介紹
1、
2、
3、
版權說明:尊重知識產(chǎn)權,版權歸屬原創(chuàng)作者,文章源于授權作家或網(wǎng)絡,網(wǎng)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如有侵權,原創(chuàng)作者煩請聯(lián)系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處理。 微信:xinshuo2012201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