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玲瓏塔》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5-3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一層……”
她是在高校中艱難求生存的“青椒”,是才情被困于閨閣的清朝女子,是永無出頭之日的昆曲演員,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女博士”,是渴望“脫燕入京”的媒體人……在一層又一層精巧卻虛空的“寶塔”中,知識女性穿行其中,試圖在喧囂與沉默之間,為自己找到出口。
這是蘇枕書時隔十一年的小說集。這些女性角色生活在北京、上海、南京、京都等大城市,看似擁有“好成績”“好前程”“好家庭”,卻在現(xiàn)實層層堆疊的壓力下,被迫面對隱形的不公與結(jié)構(gòu)性的困境。
小說集《玲瓏塔》收錄了她七篇作品,皆發(fā)表于《小說界》《西湖》等文學雜志。
《光明與黑暗的辭典》
群島·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5-4
我們和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可能在最尋常的時刻被奪走。
《光明與黑暗的辭典》講述了一段真實又近乎荒誕的家族記憶:一個猶太家庭的長輩曾被挪威頭號納粹送入集中營,戰(zhàn)后,這家人卻搬進了那位劊子手曾用來拷打同胞的房子。仿佛歷史在開一個殘酷的玩笑,也迫使后代不得不重新回望它。
西蒙·斯特朗格用雙線敘事穿越時間與記憶,一邊直擊集中營中的暴力現(xiàn)場,一邊追問幸存者的創(chuàng)傷如何在下一代身上留下痕跡。這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也是關(guān)于遺忘與銘記、平庸之惡與日常生活的思考。
斯特朗格最早的文字是敲在一臺老式打字機上的?!拔疑倌陼r期情緒比較壓抑,雖然從小就想當作家,但從未真正把寫作為職業(yè)設(shè)想過。”到24歲時,他已積累了不少手稿,“我想,也許該試一試了——萬一夢想真的能實現(xiàn)呢?”帶著這個念頭,他前往意大利一座修道院閉關(guān)寫作,最終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
迄今為止,斯特朗格已出版21部作品,其中七部面向成人,其余為兒童與青少年讀物。他將《光明與黑暗的辭典》視為創(chuàng)作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天下文明:紫禁城規(guī)劃思想與古代中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25-4
在辛亥革命前,故宮被稱為“紫禁城”。其名稱源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對星辰的分類之一。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據(jù)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在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看來,紫禁城的空間秩序并非僅是皇權(quán)象征的物質(zhì)載體,更是中國古代知識體系的立體表達,其根源可追溯至《周易》筮法、五行之理,乃至更古老的“明堂”制度。
這本關(guān)于故宮建筑設(shè)計的書共分五章,自建筑細節(jié)入手:紫禁城的中軸線如何暗合卦象之理?宮殿色彩的冷暖變化是否隱喻五行生克?而整個北京城的空間格局,又是否是一種筮法邏輯在地面的具象投影?
《大明最后的使臣》
讀庫·新星出版社 2025-1-30
在十九歲之前,鄭安德肋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前往羅馬——一座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一個完全超出他世界觀的文明。
在有關(guān)明清更替的宏大敘述中,“外交”一向是被忽視的邊角筆墨?!洞竺髯詈蟮氖钩肌穭t將敘述的焦點對準一段幾乎被歷史遺忘的跨國使命:南明王朝覆滅邊緣,王太后托付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龐天壽草擬國書,派遣傳教士卜彌格與少年鄭安德肋橫渡萬里,踏上前往羅馬教廷的求援之旅。這趟遠行穿越三大亞洲帝國,最終抵達動蕩不安的歐洲腹地。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東亞史敘述框架,《大明最后的使臣》將“明清易代”置入一個多文明交匯的語境之中。作者不僅呈現(xiàn)南明的邊緣掙扎,也關(guān)注歐洲對東方政局的有限認知與回應,從一個非中心視角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在這一過程里,外交使臣也不再只是國家命運的工具,更是兩個世界秩序縫隙中的見證人。
《廉價:低薪工作如何使女性陷入貧困》
中譯出版社 2025-3-25
我們常說“女性”,卻很少追問:究竟是哪些女性?
每天打兩份工,只睡五小時;生病也不敢請假,害怕失去工作;被貼上“福利媽媽”的標簽,被嘲為懶惰、貪婪、不思進取……這是許多底層勞動女性真實而持續(xù)的處境。這本書由兩位美國社會學者共同完成,她們走進麥當勞的后廚、托育機構(gòu)、養(yǎng)老中心,訪談兩百多位低收入女性,她們身陷多重壓迫,孤身與制度對抗,在工作與生活的夾縫中掙扎求存。
如哲學家米蘭達·弗里克所言,知識的不正義常常源自于“詮釋權(quán)”的缺失。在美國大多數(shù)公平敘事和女性敘事中,低收入女性常常不被提及——當弱勢群體無法言說自己時,他們便被遮蔽,被迫接受外界的表達與定義。
《獸、機、神》
中信出版社 2025-3
當AI大模型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他者”,我們開始向它們提問、依賴它們的判斷,在ChatGPT的回答中尋找意義或情感慰藉。
從神靈、動物到人工智能,人類始終在與非人存在建立關(guān)系——親近、投射、擬人化,甚至賦予其道德判斷力與責任。在這本書中,人類學家韋布·基恩討論了人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與“非人類”互動,并借此重新定義人自身的道德邊界。從熱帶雨林中的神靈信仰到智能算法對“擬人性”的重構(gòu),他將人與物之間的情感與倫理關(guān)系置于長期的人類學脈絡(luò)中觀察。
在今天,想象中的神越來越像不具有解釋性的人工智能模型,這段脈絡(luò)不僅梳理了人與非人的關(guān)系,也回應了當下愈發(fā)突出的倫理焦慮:什么是“人”?我們又為何如此執(zhí)著于讓“它們”像人?
《如何成為一只貓》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5-4-10
孫冬覺得,做貓,是反思社會的一種方式。她以貓為核心意象,在五十余篇文字與五十余幅貓咪油畫之間,構(gòu)建起一個由哲學、社會觀察與心理意涵組成的空間。貓不再只是寵物,更是一個文化隱喻,是人類社會、城市乃至性別關(guān)系的映射體。
與貓的共處并不意味著馴養(yǎng),而是一種凝視與被凝視的關(guān)系。在觀察中,作者不斷拋出問題:貓為何如此自在?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感”究竟是一種隔閡,還是一種更深的尊重?當我們凝視貓的慵懶、獨立、無視權(quán)威時,是否也在反觀自身:我們?yōu)楹尾辉阜潘??不敢任性?不能拒絕服從?
在這些文字背后,繪者朱蕊也以一種“非經(jīng)驗”的方式描繪貓——她從不養(yǎng)貓,卻讓貓出現(xiàn)在畫布上,自然而然,不可預測。這種“無根據(jù)的想象”,也成為理解貓性與人性的方式。
《相反的人》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4
在《相反的人》里,漫畫家陸冉刻畫了一個與常規(guī)世界始終錯位的人。他倒著走路,對外界遲鈍,對自我敏感;喝咖啡會睡著,被人當成傻子反而覺得安心,在痛苦的徘徊中,他意識到:如果生活淪為一場表演,我們變成荒誕舞臺上的麻木演員,格格不入才是真正的抵抗?!八^‘懶’,只是不愿按照社會效率的要求驅(qū)動身體這部機器?!?/p>
陸冉曾在VICE擔任六年編輯,后來辭職,開始自由創(chuàng)作漫畫。她并非科班出身,美術(shù)對她來說從來不是技藝,而是一種私密的語言——畫畫是她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是她用來安放內(nèi)耗、疏解社交疲憊、處理自我懷疑的路徑。她不靠畫說理,而是用線條描繪難以說理的微小波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