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里的李奶奶今天看起來有些不開心,一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是醋壇子打翻了。

奶奶說:“自己每天辛苦帶孩子,對孩子好到?jīng)]邊,可孩子媽媽下班一回來,一把就撲到媽媽懷里,自己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花瓶,甚至還有幾分被嫌棄的意思?!?/p>

我聽完忍不住笑了。

這老人可愛起來,還真像個孩子。

難怪總有人說“還老還童”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到這里,讓我們不由得心生疑惑“在孩子心里,最愛的是誰?親人的‘排序’又是怎么樣的呢”?

一、孩子心里到底和誰最親?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不像大人那樣心里有那么多小算盤,在他們眼里“誰對我好”就和誰親。

也就是說,當下誰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會靠向哪一方。

就像我天天帶孩子,吃喝拉撒都是我在管,平時上個廁所的功夫,孩子都要守在廁所門口,寸步不離。

可是假期去爺爺奶奶家,大半天見不著我,也不找了,整天就是粘著爺爺奶奶,親親熱熱的不得了。

一開始心里還挺不是滋味的,后來仔細一琢磨才明白:孩子并不是偏愛誰,他們只能用行動告訴我們,這會兒我最需要什么,誰能給我就找誰。

比如這會兒,爺爺奶奶能陪玩,就跟爺爺奶奶好,姥姥姥爺給買玩具,就跟姥姥姥爺好,爸爸手里有好吃的,就找爸爸,媽媽能保護我,就跟媽媽好......

這樣看來,孩子是不是一個小人精兒。

所以,“爭寵”沒有意義,在孩子心里,和誰親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流動的,階段性的。

有時被需要,有時又被放在一旁,但這并不代表孩子不愛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在孩子心里,親人的排序是會變的

我們常常會為孩子突然的“偏愛”患得患失,卻忘了,孩子心里的依戀是靠長時間的情感積累構(gòu)建起來的。

誰一直在,誰肯花時間陪孩子,孩子心里就一直有你的位置。

0-3歲黏人期,高質(zhì)量的陪伴,才能拉近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比如媽媽下班,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玩搭積木、過家家、躲貓貓等15分鐘,就能建立安全感依戀

5-12歲慕強期,誰最實用就和誰親。進入小社會后,孩子也開始有了攀比心,誰能給他掙足面子,心里的位置,誰就往前排。

比如學校有一個比賽,媽媽手工做的好看,孩子就找媽媽。下次孩子遇到難題,爸爸能幫他搞定作業(yè),爸爸的地位就提升了。

總之,這個階段,孩子“最愛”的位置不會以親親抱抱為標準,而是實打?qū)嵉亍坝杏谩睘闃藴省?/p>

青春期死黨”才是親兄弟。

所以,不必為一時不被需要,而吃醋,也不必爭那個“第一”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你一直都在。

你對孩子的愛,若是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孩子永遠都會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