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壯闊版圖上,大瑞鐵路承載著區(qū)域經(jīng)濟騰飛的希望。而其中的重點控制性工程高黎貢山隧道是中國首個穿越橫斷山脈的超級工程,每一米的掘進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

高黎貢山隧道全長34.538公里,最大埋深達到1155米,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穿行在橫斷山脈的腹地。它穿越17種復雜地質(zhì)、19條斷裂帶,具有“三高四活躍”的獨特地質(zhì)特征,幾乎匯聚了隧道施工中所有不良地質(zhì)狀況和重大風險?!皣鴥?nèi)專家評判高黎貢山隧道的修建難度‘世所未見’,但我們隧道建設者知難不畏難,越是艱險越向前。”中鐵隧道局大瑞鐵路項目部高黎貢山隧道1號豎井工區(qū)的黨支部副書記李航說道。

2015年12月,中鐵隧道局集團首批建設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這片充滿挑戰(zhàn)的土地,李航便是其中的“開路先鋒”。從項目啟動的那一刻起,李航就見證了隧道掘進的每一個艱難時刻,也親歷了無數(shù)次與地質(zhì)挑戰(zhàn)的“正面交鋒”?!坝龅綇碗s地質(zhì),我們只能一點一點地扣?!崩詈奖硎荆骸熬薮蟮乃淼赖貞ι踔聊馨?8厘米粗的工字鋼變成‘S’形。面對這樣的困難,說不怕是假的,但我們肩負著使命,必須挺膺擔當、迎難而上,只為早日實現(xiàn)隧道貫通?!?/p>
高黎貢山隧道被劃分為進口、1號斜井、1號豎井、2號豎井、出口5個工區(qū),每個工區(qū)都面臨著高涌水、高溫、高地應力等“攔路虎”。
4月22日中午,在1號豎井工區(qū),開屏新聞記者看見地面上水流不止,隧道頂部水流如注,工人們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干得熱火朝天。工程部技術(shù)員何貴安介紹說:“這些水都在圍巖破碎的巖層里面夾著,開挖的時候,一打到這個位置就會涌出來,像‘水簾洞’般。巨大的涌水會產(chǎn)生強大的阻力,把鉆頭往外推,大大增加了開挖的時間。而且在裝炸藥的時候,流水還可能把炸藥帶出來,這就導致工人在施工現(xiàn)場的工作時間大幅延長?!?/p>
到達正在掘進的掌子面時,幾臺鉆探機同時鉆探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工人們大汗淋漓。工人高永波表示:“衣服濕了干、干了濕,大家開玩笑說就像‘蒸桑拿’。還有很多涌水,掌子面流著,地面上淌著,又濕又熱?!?/p>
“除了地應力產(chǎn)生的熱量外,還有各種機器運轉(zhuǎn)產(chǎn)生的熱量,導致整個隧道的溫度很高?!奔夹g(shù)員李學鵬介紹了高溫產(chǎn)生的原因和應對辦法:“隧道里溫度高達38℃左右,為了保證工人能夠順利作業(yè),我們想盡辦法把新鮮空氣送到作業(yè)面,以此降低溫度,保障工人的健康,提高施工效率。同時,1號豎井工區(qū)爭取將在今年6月份安裝大型智能機組,以此來降低隧道里的作業(yè)溫度?!?/p>
4月23日早上7點20分,在出口工區(qū),記者跟隨工人們坐上小火車,前往隧道深處。伴著隆隆車聲,車里的工人大多在小憩。在與身旁的一位大叔“吼著”聊天時,記者得知,工人們早上6點起床,7點20分準時進洞,天天如此?!疤焯於家M,有時白天進洞,有時晚上也要進,三班倒,常年都有人在洞里工作。”

經(jīng)過40多分鐘的車程,記者見到了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國重器——重達2000多噸的硬巖掘進機TBM“彩云號”,以及我國第一臺再制造TBM“彩云1號”。它們在高黎貢山隧道曾創(chuàng)造過平均月進尺119米、最高日進尺38米、月進尺620米的優(yōu)異成績。2018年,這兩臺TBM來到工地“安家”,48歲的費光華也隨之踏上了這場與時間、與自然的艱難較量,并擔任了TBM維保隊隊長。然而,極端復雜的地質(zhì)條件,讓TBM和建設者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截至目前,TBM已經(jīng)第44次卡機。費光華神情凝重地說:“前面的壓力大得驚人,不良地質(zhì)變化把2000多噸的TBM往后推了80多公分,連鋼架都變形了。3米厚止?jié){墻被高水土壓力擊穿,受到地應力影響圍巖收縮變形,使原空間更為狹小。”面對困境,費光華和他的團隊并沒有退縮,“現(xiàn)在里面壓力太大,渣、水全部沖出來了。通過多方聯(lián)動制定了兩個措施,第一個是高位導坑,讓它泄壓;第二個是從護盾上邊,人工開挖小導洞,無論如何都要攻克難關(guān)。”如今在TBM復推前,出口工區(qū)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除了正洞和平導洞,相繼開拓了正洞一繞、二繞、三繞,平導一繞、二繞,形成了“五繞七洞”的施工格局。

據(jù)悉,自高黎貢山隧道修建以來,1600多名工人默默堅守崗位,一個又一個年頭過去,他們始終以“知難不畏難、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意志和拼搏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他們在黑暗的隧道里,用汗水和智慧一點一點地雕琢著這條鋼鐵動脈。
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通訊員 徐靜 侯云鵬 尹純助 李開平 李長明 攝影報道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