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果媽~

開心果回來告訴果媽,有個男孩又推了她一下。

果媽:那你是如何處理的?

開心果:我告訴老師了。

果媽:然后呢?

開心果:老師訓(xùn)了他一頓。

果媽:因為推你,他被老師訓(xùn)過幾頓了?

開心果:那可多了!

果媽:那你覺得,只是告訴老師,有用嗎?

開心果原本還沉浸在那個男孩被訓(xùn)過很多遍的喜悅之中,在果媽的提醒下,她忽然意識到:是啊,告訴老師了,被訓(xùn)了,他還是喜歡推我,也推其他小朋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就和“孩子被打,要不要讓孩子還手”這個問題類似。

老師和孩子的角度,其實天差地別。

老師:別給我惹事兒,這么點小事兒,我也不好處理。

基本上,老師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時候,一些事情就不了了之。

被欺負(fù)孩子:怎么辦,老師不讓我打回去!那我就不打回去了。

一般被欺負(fù)的小孩,也是比較聽話的小孩,他們會聽老師的話,不還手,告訴老師。

欺負(fù)人的小孩:我打了別人,不過被說了一下,下次我還能打!

這些小孩要是有這么聽話,也不至于去欺負(fù)別的孩子了。別的孩子不反抗,只是找老師不痛不癢地解決問題,那么這類孩子,下次繼續(xù)。

所以,在“矛盾”面前,不同的角色,處理的方式、想法,都是不一樣的。

老師想息事寧人;

孩子太聽老師的話;

欺負(fù)人的小孩壞心思不斷。

孩子肯定是備受困擾的,這時候,該怎么辦?

一定要教會孩子:將事情鬧大!

果媽是這么對開心果說的:“除非你愿意一直被他推,被他欺負(fù),否則,你就得反抗?!?/p>

如何反抗?

三個方法最直接了當(dāng)。

第一個,打回去。

開心果不是那種愿意打人的孩子。

其實從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來說,直接打回去,是最好的方式。

雖然孩子喜歡欺負(fù)人,但這孩子本身也是怕被別人欺負(fù)的,所以,他的攻擊對象,往往是“弱者”。

因此,一旦被反擊了,他們下一次不一定再敢欺負(fù)這個孩子。

第二個,讓家長處理。

一旦事情上升到讓家長處理,即便是小事,老師也不得不重視。

為什么老是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是因為不愿意處理這些事兒。

能理解老師,畢竟每天他們除了教學(xué),還需要處理那么多孩子之間的小矛盾,內(nèi)心也是不愿的。

此時上升到家長出面想要處理了,那么老師肯定得重視。

只是,家長也擔(dān)心,老師會對自己,對孩子有意見。

第三個,孩子“假裝”一下。

這是最終開心果應(yīng)對的方式。

后來又一次,這個男孩推了開心果,開心果就順勢倒下,然后使勁哭。

這下好了,班上好多小孩都來指責(zé)那個男孩,那個男孩除了被老師狠狠訓(xùn)斥了一頓,還告知了他的家長。

老師在沒有任何傷害或者傷害很小的前提下,是不會過多處理的。

但是傷害一旦升級,那可就不一定了。

弱者,有時候容易被欺負(fù)。

但是適當(dāng)?shù)厥救?,也會被保護(hù)。

總的來說,這3個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事情鬧大。

只有事情大了,老師才愿意去處理,處理的目的,也是為了希望下次不需要再處理。

只有事情大了,孩子才能夠?qū)W會保護(hù)自己的方式。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不惹事兒,但咱也不必怕事兒。有理在前,事兒就不怕鬧大,這才能更好地保護(h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