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上海車展,汽車“安全”成為高頻詞——幾乎所有車企都在談安全,有的展示碰撞測試,有的公布安全架構模型,還有的直接將“安全”寫入品牌主張。
但在這些看似“安全大躍進”的表象背后,一個問題愈發(fā)值得追問:在今天一場事故之后這個人人都在談安全的時代,安全到底是造車的底線還是營銷名利場的口號?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回答,格外簡單卻扎實——“安全,是我們造車最底層的邏輯,是價值觀問題。”
本屆上海車展,吉利帶來了答案:一輛集AI智能底盤、衛(wèi)星通信、涉水雷達、爆胎控制于一體的“全場景智能體”——銀河戰(zhàn)艦;一項被稱為“防彈衣”的動力電池安全系統(tǒng)——神盾金磚;還有一個全球最大、測試功能最多的全域安全試驗中心,建成即將對外開放,連最“燒錢”的行業(yè)驗證環(huán)節(jié)也愿意共享。
與此同時,吉利還將電池底部三項核心專利主動開放,提出“安全平權”。這不是一場秀,而是一場價值觀的堅持。
在與淦家閱的這場對話中,我們試圖探明一個問題:當技術變得唾手可得、營銷愈發(fā)喧囂,造車這件事還有沒有“做對”的必要?在他看來,答案只有一個:“沒有價值觀的造車,是造不了車的。”
在喧嘩中,吉利做了“靜”的選擇
汽車行業(yè)今天很熱鬧。AI席卷、智駕狂奔,幾乎每一家車企都在高呼“技術變革”,幾乎每一個展臺都在講“智能安全”,似乎只要接上算力、掛上雷達、裝上L2+,就可以宣稱“安全領先”。安全仿佛成了一種“默認的標準配置”,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稀缺的——只要說一說就可以有。

但吉利偏偏做了“靜”的選擇。
在2025年上海車展的展臺中央,銀河戰(zhàn)艦并不以科技堆疊的方式奪人眼球,它看起來反而有些“克制”:沒有喊口號,也沒有機械臂互動,甚至名字都不像新能源車慣用的“風”“影”“極”“界”,而是叫“戰(zhàn)艦”。
“它是一輛安全智能體?!变萍议喺f。
這并不是一句簡單的產(chǎn)品定義,而是吉利對整車安全邏輯的再造。銀河戰(zhàn)艦不僅擁有AI數(shù)字底盤、爆胎行駛、無人漂移、涉水雷達、聲納識別、AEB自動避障等系統(tǒng)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安全哲學:不是在智能化之后“補安全”,而是從結構源頭就為“不可控”預留冗余。
電池,是新能源車最難控制的風險源。銀河戰(zhàn)艦搭載的是“神盾金磚電池”,這個名字聽起來像“營銷語言”,但其技術邏輯極為硬核:采用短刀結構、電芯抗壓、防彈涂層、穿刺不爆炸,具備30公里托底沖擊、20公里負坎撞擊無損傷能力。這些測試甚至不是“國標必選”,但吉利把它做成了“底線”。

更重要的是,這些電池底部保護的核心專利,吉利選擇了對行業(yè)開放。在電池競爭日益封閉的今天,這個選擇更像一種“價值觀上的亮劍”。
在這個智能技術越來越卷、AI能力越來越“像”的時代,真正能拉開差距的,反而是那些看不見但必須做的事。
淦家閱說:“真正的安全,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而這背后,考驗的不是工程能力,是企業(yè)的心?!?/p>
技術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系統(tǒng)能力的總和
在這場“安全與智能交匯”的車展中,吉利沒有去追逐智能化最顯眼的邊界,而是用銀河戰(zhàn)艦這個原型,打開了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命題:AI技術如何從“錦上添花”變成“地基重塑”。
“AI如果不能解決安全問題,那它可能只是制造新風險?!变萍议喺f。
在銀河戰(zhàn)艦上,吉利提出了“五大極致安全探索”:不失控、不自燃、不碰撞、不沉沒、不失聯(lián)。每一個“否定詞”,對應的不是一個單獨技術,而是一整套系統(tǒng)的互聯(lián)協(xié)同。

比如“不失控”,背后是“滿血版AI數(shù)字底盤”,包括四輪獨立控制、雙輪邊電機、后輪轉向、扭矩矢量調(diào)配以及吉利自研的GVMC車身穩(wěn)定系統(tǒng)。一個結果是,它在麋鹿測試中的表現(xiàn)達到80km/h,是目前硬核SUV的“全球第一”。而“無人漂移”的實現(xiàn),也不僅是算法疊加,而是對車身控制邏輯的一次重構。
再如“不失聯(lián)”,依托的并不是常規(guī)通信模塊,而是吉利在高軌低軌部署的“吉利星座”。在銀河戰(zhàn)艦上,車載衛(wèi)星通信已經(jīng)落地,哪怕在無信號的無人區(qū),也可以實現(xiàn)雙向通信,支持路線預判與避險決策。這種能力在多數(shù)車企的“PPT階段”,吉利卻把它上了車。
淦家閱說:“AI是能力,但不是答案。它必須落在場景上、落在安全上、落在用戶的使用邏輯里?!?/p>
他講到了一個判斷:未來智能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單點爆發(fā),而是系統(tǒng)化的能力組合。吉利用“全域AI”構建的,不是一個功能齊全的菜單,而是一個可以動態(tài)調(diào)整、分布式響應的完整架構生態(tài)。
從星睿智算中心2.0的23.5EFLOPS算力,到星睿AI-Drive大模型的訓練場景覆蓋,從超過750萬輛L2級以上輔助駕駛車輛的真實行駛數(shù)據(jù),到“千里浩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在 銀河E8 ( 參數(shù) 丨 圖片 )等車型上的規(guī)模搭載……吉利正在構建的,是一個“有數(shù)據(jù)閉環(huán)、有計算能力、有實際車輛驗證”的完整AI工程體系。
在這里,AI不再只是營銷話術里的“智能標簽”,而是真正具備架構性支撐、系統(tǒng)化部署、用戶價值輸出的“安全中樞”。
“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能活下去。”淦家閱說。
這句話,像極了工程師思維角度,也像極了一家企業(yè)在技術拐點前,最本真的選擇。
價值觀是最難復制的技術
采訪到后段,我們聊到一個聽起來很“老派”的話題:價值觀。
這是一個在高速運轉的智能車時代,逐漸被“性價比”“交付速度”“軟件定義一切”所掩蓋的詞。但在吉利這里,它卻是所有技術決策的出發(fā)點。
“造車一定要有價值觀。”淦家閱重復了這句話,沒有強調(diào)語氣,也沒有配合手勢,像是說了無數(shù)遍之后的一種沉穩(wěn)。

他說,很多時候,企業(yè)會在“安全與成本”“效率與驗證”之間遇到“兩難選擇”。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設定標準,那所謂的“安全優(yōu)先”只是口頭承諾?!耙幸粋€能站住的、不會變的錨,那就是價值觀?!?/p>
在吉利內(nèi)部,質(zhì)量和安全問題沒有“模糊空間”。有一個制度叫“總裁質(zhì)量例會”,一旦出現(xiàn)影響用戶體驗的質(zhì)量問題,必須由一把手負責。沒有托詞,也沒有補救方案,只有“正面解決”。
“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問題掩蓋得更好看,而是把它解決得更徹底?!彼f。
這種責任感的延伸,是吉利選擇投入20億元建設全球最大單體安全試驗中心,并在尚未正式啟用前就宣布“向行業(yè)開放”。淦家閱沒有用“賦能”這樣的流行詞,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行業(yè)要一起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p>
在我們談到用戶視角時,他講了一個細節(jié):去年一輛領克08從60米高空墜落,三位乘客僅受輕微擦傷。
“60米,相當于18層樓高,車毀了,但人沒事。我們?yōu)槟?%的極端場景準備了100%的投入。”
也正是這種“從用戶視角出發(fā)”的思維方式,貫穿在吉利很多看似“繁瑣”的決策中。從電池底部結構的再設計,到車身與電池一體化的CTB方案,從不在宣傳中過度承諾智能駕駛,到強調(diào)“驗證先行,落地再說”,吉利走的是一條不討巧的路線。
但這條路線有一個最大優(yōu)勢:它可以穿越風口,也能穿透時間。
“你可以用資本換爆點,但不能用用戶生命做試驗?!变萍议喺f。
汽車行業(yè)總在追趕下一場趨勢,有時候是電動,有時候是智能。但真正值得追的,永遠是人。這場對話的最后,他只說了一句特別安靜的話:
“我們造的是每一個用戶的生活,不是PPT上的指標?!?/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