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在長大后給予關心和體貼。可不少家長在孩子成年后,卻滿心委屈:自己辛苦操勞大半輩子,孩子卻對自己的付出視而不見,甚至態(tài)度冷漠。其實,孩子會不會心疼父母,早在成長過程中就有跡可循。從家長做這三件事起,或許就已經在不經意間,影響了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事事包辦,讓孩子失去感恩之心

生活中,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疼愛,恨不得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孩子的衣服不用自己洗,飯不用自己做,甚至連上學的書包都由家長背著??蛇@樣的過度保護與包辦,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失去了感恩之心。
鄰居家的孩子小凱,從小到大,媽媽幾乎包攬了他生活中的所有瑣事。早上叫他起床、幫他穿衣服,放學回家馬上端上熱乎的飯菜,就連作業(yè)也是媽媽在一旁監(jiān)督完成。小凱上大學后,媽媽擔心他在學校吃不好,每個月都坐幾個小時的車,帶著親手做的飯菜去看他??尚P不僅不領情,還嫌媽媽太嘮叨,耽誤他和同學出去玩。當孩子習慣了不勞而獲,習慣了父母的全方位照顧,就很難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更不會心疼父母的付出。
總哭窮賣慘,讓孩子倍感壓力

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不停地抱怨生活艱難,哭訴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試圖以此讓孩子懂事、努力學習。然而,這種 “哭窮賣慘” 的教育方式,不僅無法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不易,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引發(fā)反感。
朋友家的孩子小婷,每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就會唉聲嘆氣:“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是為了你,你就考這點分?” 時間久了,小婷一看到爸爸就覺得壓抑,和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她后來坦言:“每次聽到爸爸說這些,我都覺得特別愧疚,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甚至不想回家面對他們?!?過度向孩子傳遞負面情緒,只會讓孩子想要逃離,又怎么會打心底心疼父母呢?
重物質輕陪伴,讓孩子情感缺失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不少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就是愛孩子,卻忽略了情感陪伴的重要性。他們忙著賺錢,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保姆照顧,以為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就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同事家的孩子浩浩,雖然從小不缺零花錢,想要什么父母都能滿足,但父母總是因為工作忙很少陪他。有一次浩浩生病住院,父母只是給他請了護工,自己依然忙著出差談生意。浩浩病好后,變得十分冷漠,對父母的態(tài)度也很疏離。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彌補的情感缺口。沒有情感的滋養(yǎng),孩子自然很難與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更別提心疼父母了。
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父母的每一個舉動,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親子關系。事事包辦、哭窮賣慘、忽視陪伴,這三件事看似出于愛,實則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與父母的心越走越遠。想要孩子長大后心疼自己,家長們不妨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給予積極的引導,用高質量的陪伴,澆灌出溫暖的親子之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