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一句話傳了很多年:“在香港,只要肯努力,就餓不死?!?/p>

有些人聽完嗤之以鼻,說這不過是老一輩的苦中作樂罷了;但如果你最近刷到一位拉著買餸車送外賣的七旬婆婆,你可能會突然沉默下來——因為她正在親身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HK01

故事發(fā)生在將軍澳。

一位70歲的婆婆,銀發(fā)蒼蒼、身材佝僂,卻穿著一雙走路帶風的運動鞋,推著一架手推車,在社區(qū)樓宇間穿梭送餐。別誤會,這不是老人家?guī)陀H戚帶飯,而是真·外賣步兵。

步兵是香港外賣圈的特殊存在——沒有電動車,靠雙腿完成所有訂單,風雨無阻地“步兵上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HK01

這位婆婆的“裝備”很特別。她用的是買餸車,一般是老一輩去街市買菜用的那種,上頭還有一個可以掀蓋的袋子,而她巧妙地將外賣放進一個干凈的外袋中,再套進買餸車,形成“袋中袋”的干凈組合。

飯盒不會翻、飲料不會灑,網(wǎng)友評論:“比年輕人背在車籃的穩(wěn)多了。”還有人說:“看到她送外賣,我會主動多給點貼士。”

更有趣的是,這位婆婆不是走錯行,而是專業(yè)送餐選手——她會用手機App接單,也懂得“踢單”,也就是如果訂單太遠或不方便,她會果斷放棄。

這操作,簡直比很多年輕騎手還熟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星島頭條

她說:“做這個是當做運動,順便賺點錢?!?/strong>

樓下食店職員都認得她,物管見到她都會打招呼說“叻女”,而在外賣圈,她已經(jīng)是“步兵界KOL”。

這樣一位婆婆,是不是有點酷?

再把視角拉到另一個極端——你見過103歲還在上班的人嗎?

你可能會想,這人是不是老板的親戚?錯,她是真·專業(yè)人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大公網(wǎng)

她叫龐敬嫻,香港美心集團會計部的高齡員工,從美心開第一家店就已經(jīng)在——那時公司還沒有寫字樓,她就在餐廳后廚的一個小倉庫里“管數(shù)”。

干了60年,至今仍堅守崗位。她用支票機、簽文件,一切操作從不馬虎。問她為啥還不退休,她說:“我喜歡上班?!?/strong>

就這么簡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HK01

龐姑娘不是一個人。美心還有不少資深“銀發(fā)戰(zhàn)士”:

70多歲的關師傅從廚房退休后轉做集團顧問,繼續(xù)指導年輕廚師;80歲的莫先生從雜工一路干到創(chuàng)辦美心西餅,還笑稱“有時工作太投入都忘了自己幾歲”;78歲的劉杏湘師傅,曾是流心奶黃月餅背后的“烘焙大神”,每天堅持四點半起床,運動兩小時,退休生活比上班還規(guī)律。

這些故事背后有個共同點:他們不是“活到老”,而是“卷到老”——而且不是被逼的,是心甘情愿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HK01

但,說到這里,問題來了。

有人看到這位70歲的婆婆和103歲的財務經(jīng)理,會忍不住問一句:“香港到底是天堂,還是讓人不敢老的地獄?”

有人覺得,這不是“勵志”,是“悲傷”。

他們說:“老了還要送外賣,是不是社會保障太差?是不是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是不是政府根本沒能提供足夠的養(yǎng)老金和援助,讓老人家有尊嚴地退休?”

確實,香港的物價高得離譜,房租、私立醫(yī)院、交通全都不便宜。靠政府綜援,恐怕只能勉強住劏房。于是,不少長者只能靠自己,靠兼職、靠工作、靠不放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HK01

但也有另一派觀點更溫和。

他們說:“也許不是‘被逼’而是‘想做’。”婆婆選擇送外賣,是因為她不想每天對著電視;龐姑娘堅持上班,是因為她依舊熱愛自己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價值感’比‘清閑’更重要。

更何況,現(xiàn)在香港確實在逐步構建“長者友善職場”。像美心這樣的企業(yè),愿意為老員工留崗設合約、提供彈性時間,不強制“65歲自動退場”,本身就是一種包容和尊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經(jīng)濟通

所以,到底哪一方更有道理?

其實答案沒有標準。有人追求安逸退休生活,有人覺得“躺平才是自由”;但也有人覺得,活著就該動,就該拼,就該繼續(xù)為自己活出一點“存在感”。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你要的是什么”。

有錢但無聊?還是沒錢但踏實?選擇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如那位婆婆說的:“行路送餐,當做運動?!?strong>而龐姑娘則用103歲的行動告訴你:“人生從不設限?!?/strong>

所以——你怎么看?你愿意老了繼續(xù)“卷”,還是想早點“退”下來?歡迎在評論區(qū)一起聊聊,你理想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