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8日凌晨時分,黃百韜在得知了第三綏靖區(qū)何、張二人已經(jīng)起義的消息后,當即大吃一驚,再也沒有絲毫睡意。

黃百韜行伍多年,經(jīng)歷大小陣仗也不計其數(shù),而作為久經(jīng)沙場之人,他太清楚伴隨著何、張起義,自己的七兵團將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之中。

而為了挽救七兵團,黃百韜第一時間去找了一個人?誰呢?正是當時駐防在碾莊的國軍13兵團司令李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黃百韜的打算

之所以找李彌,用國軍的話來說就是,“拉兄弟一把”。

當時黃百韜大部剛剛渡過運河,驚魂穩(wěn)定之際就傳來多個壞消息,不僅有第三綏靖區(qū)的起義,還有63軍也被華野堵在了運河另一側(cè)。

種種跡象表明,華野主力正在全力向黃百韜迫近,一旦被華野追上,7兵團怕是兇多吉少。

而思來想去,黃百韜就認為,在當下的緊急情況下,目前唯一能救自己的怕是只有碾莊的李彌了,只要兩軍可以合兵一處,那就算華野來了也啃不動。

黃百韜的想法沒錯,真要李彌和他兩部猥集在了一起,對華野來說還真是個問題,并且如果短時間內(nèi)啃不下來,徐州國軍也會派兵來救,到時候更麻煩。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時黃百韜第一時間去找李彌還真沒錯,但問題就在于,李彌愿不愿意和會不會拉黃百韜一把呢?答案是當然不會。

李彌這個人,相比于同時期的其他國軍將領,如黃百韜、邱清泉、張靈甫、胡璉等,李彌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既不突出也不算落后。

要知道,李彌手里的第8軍,也算是“出身名門”的部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軍在成立之初時,麾下的三個師(新22師、200師和榮譽1師)中,新22師后來成了新6軍的門面,200師則繼承了第5軍的衣缽,而榮譽1師則編入了第8軍。

按理來說,既然同門師兄弟都在后來混得有模有樣,那么榮譽1師也應該差不多才對,但整個淮海戰(zhàn)役乃至解放戰(zhàn)爭中,李彌的第8軍似乎并沒有太過出彩的地方,甚至存在感也不強。

造成這種結(jié)果,大概率是跟李彌這個人有很大關系,好打“滑頭仗”,善于保存實力就是李彌的特點,如此一來,第8軍在他手里自然不會有什么比較亮眼的戰(zhàn)績了。

而這樣的李彌,面對前來I求助的黃百韜,自然是不肯留下來幫他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黃百韜心急火燎的連夜來到13兵團司令部,并誠懇的請求李彌留下來拉他一把的時候,李彌反而跟黃百韜打起了太極。

李彌并沒有直接拒絕黃百韜的求助,而是十分熱情的接待了對方,并與黃百韜一起,“同仇敵愾”的痛罵何、張,同時,對7兵團在渡過運河期間遭受的損失,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而黃百韜看李彌這么“理解”自己,也就不藏著掖著了,當即就表示,希望李彌留下來,兩軍合兵一處。

對于黃百韜這么直接要求自己留下來,李彌心里雖不高興,但臉上卻沒有表現(xiàn)出來,同時,在沉浸了片刻后,李彌想到了一個拒絕的辦法,那就是把麻煩都推到劉峙身上。

劉峙當時是徐州“剿總”司令,在得知第3綏靖區(qū)起義后,擔心徐州安全的他,就隨即下令讓李彌趕緊把13兵團撤到徐州,而這個命令,剛好成了李彌用來拒絕黃百韜的擋箭牌。

李彌當時就說,不是兄弟不肯幫忙,實在是徐州那邊催得緊,所以“愛莫能助”了。

而李彌這么說,也讓黃百韜知道沒辦法再繼續(xù)談下去,只得匆匆告辭,并在回去之后,馬上召集了各部將領,商量下一步的打算。

但在商量過程中,各將領卻意見不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百韜的7兵團,一共有五個軍,其中63軍被華野堵在了運河以東,并最終被殲滅于窯灣一帶,所以此時前來參會的,只有64軍軍長劉鎮(zhèn)湘、25軍軍長陳士章、100軍軍長周志道以及44軍軍長王澤均。

會議開始后,主要議題是商量到底走還是留,而這其中,周志道和王澤均兩人,對此沒有明顯看法,也就是怎么著都行,但劉鎮(zhèn)湘和陳士章,卻持有不同意見。

其中,陳士章認為,應該即刻動身馬上走,帶著部隊往徐州狂奔,即便是走不到徐州,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而劉鎮(zhèn)湘則提出,應該留下來,準確的說是留在碾莊。

就這個問題,兩人在會上爭執(zhí)不下,一度吵得面紅耳赤,但我們都知道,最終黃百韜是留在了碾莊,那么問題就來了,他留在碾莊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碾莊有什么?

如題所言,碾莊到底有什么,值得讓黃百韜留下來呢?這要說起來,就得說一說李彌留給黃百韜的“禮物”了。

在李彌撤走之前,他和他的13兵團曾長期駐扎在碾莊,而李彌向來又是一個十分注重“自身安?!钡娜?,所以在他的苦心經(jīng)營下,碾莊被改造成了一個防守嚴密的野戰(zhàn)堡壘陣地。

據(jù)44軍150師449團團長肖德宣后來的回憶,碾莊里面,不僅有半永久既設工事,還有大量的地堡群,之間更有交叉組成的火力網(wǎng)。

這還是一方面,碾莊本身也具有特殊的地勢,這里位于運河西岸,由于常年河水泛濫,因為當?shù)鼐用駷榱朔乐狗课荼凰疀_塌,就在原有的地基基礎上進行筑高,日積月累之下,就形成了一個個臺子。

而整個碾莊,就是由星羅棋布的臺子組成的。

此外,這些臺子與臺子中間,多為深達數(shù)米的壕溝,壕溝里或是水塘或雜草叢生,而這些地勢條件,放在軍事層面,那可都是值得利用的優(yōu)勢條件。

正是借助這些地勢條件,李彌在入住碾莊后大動土木,將這里加以改造,硬是把這里打造成了一個防守嚴密的陣地。

除了給黃百韜留下了現(xiàn)成的防御工事外,李彌在離開碾莊前,因為急著走又把不少補給、輜重也留了下來,不僅如此,其一個主力團(原榮1師2團)也留在了碾莊。

既有堅固的工事,手里主力部隊仍在,這就讓最初抵達碾莊的64軍軍長劉鎮(zhèn)湘認為,與其狼狽的跑,倒不如憑堅固守,只要打的好,說不定還能反咬華野一口。

劉鎮(zhèn)湘的這種看法,當時并沒有錯,因為根據(jù)之前的戰(zhàn)例表明,當時的華野在國軍概念里,攻擊力很強不假,但卻尚未具備攻克野戰(zhàn)堡壘的能力。

比如1948年7月,黃百韜部就被華野困在了帝丘店一帶,當時黃百韜幾乎都絕望了,但也正是其依靠著構(gòu)筑的野戰(zhàn)堡壘,堪堪擋住了華野猛攻,這才熬到了援軍到來。

再往前的1947年,李彌也曾在臨朐戰(zhàn)役中,硬扛華野四個縱隊的圍攻,同樣是野戰(zhàn)和城防工事起到了作用。

正因如此,當時的國軍不少人都有一種相同的觀點,那就是華野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殲滅已經(jīng)構(gòu)筑野戰(zhàn)防御工事的國軍。

在這種觀點下,劉鎮(zhèn)湘自然就會認為,只要利用好防御工事,那完全是可以等到援軍到來的。

當然,劉鎮(zhèn)湘的看法并不能完全代表黃百韜,黃百韜雖說也認為華野尚不具備攻克野戰(zhàn)堡壘的能力,但他之所以最終同意留在碾莊,更多的是因為發(fā)生在廖耀湘、李仙洲身上的失敗案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強中更有強中手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來復盤一下廖耀湘李仙洲的慘敗。

1947年2月22日,國軍李仙洲集團以及其主力部隊,被華野包圍在了萊蕪城內(nèi),經(jīng)過商議,李仙洲決定在23日實施大撤退,也就是從放棄固守萊蕪,然后嘗試大軍突圍出去。

結(jié)果到23日大軍出城之后,隨即遭到華野的猛烈進攻。

先是華野四、七縱各一部在第一時間攻克萊蕪,切斷了李仙洲的退路,隨后,華野一、七縱主力和四、八縱主力分別從東向西以及從西向東,對李仙洲集團進行穿插分割。

最終,李仙洲部被攔頭截尾,陷入了首尾不相顧的混亂局面,而迎接他的,自然是被華野一一殲滅。

再看廖耀湘,比李仙洲更慘。

1948年10月25日,在進攻東野十縱牢牢把守的黑山防線無果之后,廖耀湘只得調(diào)轉(zhuǎn)方向,試圖朝著沈陽撤去。

但這一撤,隊伍登時大亂,在東野各部的全力猛攻之下,廖耀湘兵團幾乎亂成了一鍋粥,一度陷入指揮癱瘓的境地。

而東野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實施了大膽進攻,各部積極主動尋殲敵人,最終將廖耀湘兵團消滅在了遼西平原之上。

李仙洲和廖耀湘的例子,都讓國軍清晰的意識到,打野戰(zhàn)運動戰(zhàn),自己絕對不是解放軍的對手,而這一點,黃百韜也是深以為然。

所以,黃百韜就認為,在野戰(zhàn)模式下亂跑,無疑是自尋死路,實際上在從新安鎮(zhèn)出來到抵達碾莊之前,他的兵團也確實在不斷損失,63軍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與其亂跑被華野一一殲滅,倒不如利用現(xiàn)成的工事進行固守,只要防御得當、火力配置合理,說不定就能打成消耗戰(zhàn),而拖得久了,援軍也就來了。

這就是黃百韜當時的想法,正是在這種想法的驅(qū)使下,他最終同意留下碾莊進行固守。

但黃百韜忽視了一點,華野雖說在之前的野戰(zhàn)攻堅中吃過虧,但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深入學習之后,研究出了克制野戰(zhàn)堡壘的戰(zhàn)術(shù)。

這個戰(zhàn)術(shù),叫做“對壕作戰(zhàn)、步炮協(xié)同、逼近沖鋒”。

在碾莊戰(zhàn)役打響后,鑒于前期攻擊進度慢,且損失較大的情況,粟裕及時調(diào)整的戰(zhàn)略,提出了“將運動戰(zhàn)改為村落陣地攻堅戰(zhàn)”的思路,并要求各主攻縱隊,采取“近迫作業(yè)”的辦法,來突破敵人的陣地,此外,還專門要求各部,“在逐點爭奪中,要集中炮火組織好步炮協(xié)同”。

改變戰(zhàn)術(shù)后,華野很快取得了顯著效果,而黃百韜幻想的憑堅固守美夢也徹底破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碾莊戰(zhàn)役,是華野“對壕作戰(zhàn)、步炮協(xié)同、逼近沖鋒”戰(zhàn)術(shù)的成功運用,黃百韜兵團的覆滅,也驗證了該戰(zhàn)術(shù)是正確的,正因如此,這個戰(zhàn)術(shù)在之后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淮海戰(zhàn)役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