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大慶5月2日電 題:南蘇丹紅土地上的“時差守護者”:一對中國工匠的勞動節(jié)堅守
作者 余虹娜 王欣
5月1日9時,大慶鉆探固井公司南蘇丹37項目基地,被赤道陽光烤得發(fā)燙,平臺經理汪財彥在井架旁,記錄著13口井的擠水泥數據。他布滿老繭的手掌撫過戶外溫度計——45℃,頂著高溫,是他和機械師柯慶紅在異國他鄉(xiāng)度過的第101個工作日。

汪財彥操作下灰車作業(yè) 大慶鉆探供圖
時光倒回至2025年1月。作為南蘇丹37項目首批復工人員,汪財彥和柯慶紅一頭扎進“基地重建”中。他們白天戴著防毒面具清理廢墟,晚上打著手電檢修設備,僅用15天就修復了關鍵固井泵車,30天重建水電系統(tǒng),讓停滯10個月的基地重新響起機器轟鳴聲?!拔覀兌喔梢惶?,項目就早一天恢復生機。”柯慶紅擦拭著泵車上的油污說。
五一當天,他們的工作節(jié)奏比平日更緊張:凌晨4點調試固井設備,8點對接作業(yè)計劃,下午頂著烈日檢修管線,深夜還要研判安全形勢。為了完成13口井的緊急作業(yè),兩人發(fā)明了“輪班不休”工作法——汪財彥累了就在操作間瞇20分鐘,柯慶紅餓了就啃口自帶的燒餅,用“中國速度”在非洲草原上跑出了“加速度”。

柯慶紅正在注水泥作業(yè) 大慶鉆探供圖
17時30分,第13口井的固井作業(yè)進入關鍵階段。汪財彥盯著泥漿罐:“南蘇丹地層高含砂,普通水泥漿容易被沖蝕?!彼牧嫉呐浞嚼锛恿颂厥馓砑觿?,將凝固時間縮短30%,同時提升抗腐蝕性能??聭c紅則趴在管線旁,用自制的“聽診器”貼在管壁上,仔細辨別是否有泄漏聲。他為老舊設備設計“雙重保險”檢修流程,每天對所有關鍵部件進行“CT式”排查,確保設備零故障運行。
當傍晚的檢測報告顯示“全優(yōu)”時,甲方工程師豎起了大拇指:“你們在勞動節(jié)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是中國工匠的‘金標準’!”

團隊在施工現場 大慶鉆探供圖
深夜23點,南蘇丹的星空格外璀璨。汪財彥掏出手機,屏幕亮起時,國內已是5月2日清晨5點。視頻里,妻子帶著女兒站在鐵人紀念館的“人拉肩扛”雕塑前:“爸爸,我摸到了鐵人爺爺的手??!”女兒的小手貼上屏幕,讓這位在高溫下堅守16小時的硬漢眼眶一熱。
柯慶紅手機震動,彈出兒子語音:“爸,數學考了98分!壓軸題用你教的‘拆解法’拆分公式,老師夸思路清晰!”他望著相冊里兒子的照片,回復:“下次視頻用‘機械原理’講題,比游戲組裝攻略更有趣?!?/p>
從廢墟重建到動蕩留守,從技術突破到質量全優(yōu),這對中國工匠用雙手在南蘇丹紅土地上刻下了“中國精度”與“中國溫度”。當五一的朝陽照亮祖國大地時,他們的故事如同一束跨越萬里的光:在每一個“時差”的另一端,都有無數勞動者用汗水澆灌希望,讓“中國力量”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