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讀huáng,也不讀táng
“黌門”是啥門?
在成都市武侯區(qū),有條起于小天竺街,止于漿洗街的“黌門街”,很多人拿不準咋個讀。huáng mén?táng mén?hóng mén?這條街到底咋來的?
存古學堂與黌門街
黌門(hóng mén)街,起于小天竺街,止于漿洗街,長358米,寬18米,位于在華西醫(yī)院附近。黌門街西段舊名東巷子,它的更名與1910年存古學堂的創(chuàng)辦有關。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戰(zhàn)功赫赫的陜甘總督、崇慶州(今崇州市)人楊遇春(1761—1837)告老還鄉(xiāng),在成都南門外受領一座壯觀雅致的府邸。

楊遇春像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確立高等專門學堂體制,隨之“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席卷全國,四川地區(qū)自1906年起相繼興辦法政學堂、藏文學堂、農(nóng)業(yè)學堂、工業(yè)學堂、存古學堂五大專門學堂。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7月20日,四川提學使趙啟霖在此創(chuàng)辦存古學堂,楊家子孫將受領的府邸捐出,作為校址。學堂所開設課程基本為經(jīng)學、史學、詞章三科,所招學生也多是廢科舉前各縣的秀才。許多衣著長衫、清秀儒雅的秀才在學堂來來往往。
舊時稱學宮為“黌”,《后漢書·仇覽傳》中有“農(nóng)事既畢,乃令弟子群居,還就黌學”。黌門即學宮大門,有黌門監(jiān)生、黌門客等名稱?!吧砣朦Z門,天子門生”是古代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喜事,對于讀書人來說,“黌門”就是一個神圣的詞語。

位于黌門里的木質(zhì)“黌門”(圖源:武侯發(fā)布)
時間一久,學堂前的這條小街就被命名為“黌門街”?!包Z門”一詞為這條街增添不少書香雅韻。
1966年,黌門街改名紅專西路,當時的《四川日報》報道:“……從南門大橋(黌門街)至小天竺街東口為紅專西路?!?981年,地名普查時又恢復命名“黌門街”?!包Z門”一詞顯示著這條街獨具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

20世紀90年代的黌門街(圖源:《成都街巷志》)
2018年1月,由成都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協(xié)會與玉林街道、黌門街社區(qū)共同打造的黌門街75號文化聚落開幕,成為成都首個社區(qū)眾籌文化聚落,國學、古琴、書法、繪畫、蠟染、竹藝等多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匯聚在此,從此絲竹管弦、筆墨書香不斷。

黌門街75號社區(qū)眾籌文化聚落
2019年,武侯區(qū)結合錦江公園建設,打造了以弘揚國學文化為主線,集國學文化、美食體驗、音樂休閑和社區(qū)治理于一體的黌門里特色街區(qū)。

存古學堂與國學巷
存古學堂以“研究國學、發(fā)揚國粹、溝通古今、切于實用”為宗旨,強調(diào)“專以尊孔為主,崇尚道德,期養(yǎng)成高尚之學風”。學生國學功底要求較高,主要在前清舉人、貢生、秀才、監(jiān)生和新式中學堂學生中遴選。其校長、教員基本上都是前清遺老,有功名的飽學之士,先后有謝無量、劉師培、廖平、吳之英、駱成驤、宋育仁等蜀學宿儒。
1910年,謝無量(1884—1964)成為首任四川存古學堂監(jiān)督(校長),年僅25歲,“眾學子甚輕無量,故意多所問難,殊一經(jīng)接談,大為震驚,不意‘翩翩一少年’之無量,竟能引經(jīng)據(jù)典、從容解答,其政既博,其議尤精。眾始悅服”(見鄧穆卿《名流謝無量》一文)。

謝無量
一時之間,存古學堂聲名大噪,讀書人皆以在此讀書為幸。存古學堂也培育許多人才,如蒙文通、陳志學、劉晦愚、楊子敬等。
1912年,存古學堂更名為四川國學院,位于國學院西側的小巷便被稱為“國學巷”。
1919年,四川國學院更名為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1927年,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改為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成為公立四川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1931年,公立四川大學、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合并為國立四川大學。其后因?qū)W校屢經(jīng)變革,逐漸消失。其舊址曾改為濟川中學校舍,1949年后改為成都第十六中學校,現(xiàn)為成都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

成都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圖源:成都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
來源:成都方志
供稿:成都市武侯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熱門跟貼